良好的心理不但有益于軀體的健康,而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復;不良的心理刺激不僅影響機體的健康,甚至引起軀體的某些疾病。身體健康者常有良好的心情,表現為精神飽滿、樂觀、事業心強;而軀體疾病也常對心理活動產生重要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各種不良的心理刺激,如喪失親人、職業競爭、遭遇恐怖性事件等,機體會產生一系列的神經內分泌反應,并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等相應的功能和代謝改變,以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果刺激較輕或刺激解除,機體可以恢復健康,但刺激過于強烈,則會導致系統、器官的功能障礙,引起各種疾病,甚至死亡。我們所熟知的一些疾病,如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潰瘍等,其發生、發展與長期的不良心理刺激密切相關。
疾病預防與心理健康pdf介紹
心身疾病的治療原則
讓他知道以下幾個條件:1.樹立應激的社會觀念 從歷史上看,人類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的和社會的環境應激.人類正是在不斷克服應激,戰勝應激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因此,對應激源的處理應抱積極地適應與干預的態度.追求所謂"無刺激的平靜社會"是不切合實際的幻想.雖然應激是不可避免的,如有思想準備,在應激面前可提出適當可行的對策,主動去應對或處理.對無法預計或無法控制的應激事件,如自然災害,只要平時有過對應激處境的實踐鍛煉,就容易鎮靜下來,主動采取應急措施,將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2.主動參加社會鍛煉 不斷提高自己對應激的反應閾值水平.同一應激事件,不同的人反應不同,其區別之一就是個人素質與經驗.而素質與經驗通過鍛煉是可以加強的.久經鍛煉的人臨危不俱,常能急中生智.相反,極少社會實際鍛煉的人,嬌生慣養,自我中心,遇事則常常急中喪智,驚慌失措,呆若木雞.
3.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反映了一個人的世界觀.應激系統中很重要的一個調節因素是主觀上對應激源的認知評價,不同的價值觀就有不同的評價,并會引起不同的反應.在社會支持網絡中,就存在個體與群體的關系.要真正發揮社會支持網絡的作用,必須擺正個體與群體或社會的關系,這就取決于價值觀的問題.個人應對應激的技巧是重要的,但離開群體,離開社會,就不可能真正應對社會應激處境,特別是重大的應激處境.
4.提倡顧全大局 遇事要從大處著想,明辨是非.如處理人際關系時,提倡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加強相互理解,相互體諒,是防止人際間矛盾激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處理家庭關系,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或鄰里關系時,尤應如此.
5.注意自我調節,有張有弛 對于工作過于緊張,過于繁忙,或學生學習負擔過重,以及生活壓力很大的人,都有必要自我調節,減輕負擔,有意識,有計劃地"減壓",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這樣不但能緩沖應激處境,還能提高工作效率.
6.充分發揮家庭,社會支持系統的調節作用 許多實例已證明,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對個人的應激反應能夠起到緩沖作用,減少軀體與精神上的應激反應,減少或免除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7.求助于醫務人員 在應激反應過程中,自我調節不能滿意時,出現一些不能解決的心理問題或者疾病先兆或疾病,此時應立即求醫,進行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
簡述學習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區別
心理治療師面對的對象是達到疾病程度的人群。培訓只針對醫療系統內部人員。培訓目前還沒有國家級證書。
心理咨詢師作為一項職業,已列入國家職業大典,心理咨詢師證書是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持有證書者具有從事該項職業的資格。心理咨詢師面向的對象是社會大眾,服務范圍比較廣泛。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