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pdf版,包括基本理論、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制約教與學的因素和條件這四大部分,既重視學科基本結構、基本知識的系統介紹、分析和探討,又強調與教育目標、教與學的獨特要求和學生的特點相結合,盡量做到科學性、前沿性和實用性的統一,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的教育心理學理論體系。
心理學入門必讀書
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涵蓋了歷史、人文社科、醫學神科學、教育學、司法刑法學等諸多學科范疇。心理學入門必讀書有:《津巴多普通心理學》、《心理學與生活》、《思考,快與慢》、《三種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
適合初學心理學的讀者。這本書圖文并茂、妙趣橫生的闡釋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心理學現象和規律,引發我們思考分析身邊的心理現象。津巴多和他的合作者用多年的教學經驗完美闡述了一個初學者探索心理學的學習過程。
《心理學與生活》
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里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這本教科書寫作流暢,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學理論與知識聯系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使它同樣也成為一般大眾了解心理學與自己的極好讀物。
《思考,快與慢》
作者卡尼曼將會帶領我們體驗一次思維的創新之旅,并告訴我們什么時 可以相信自己的知覺,什么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以及如何運用不同的的技巧來避免那些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維誤區。
張大均個人介紹
張大均,男,1954年10月生,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學教授、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心理學博士后流動站專家組成員、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首批重點學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負責人。
主要學術職務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心理學科評審專家組成員、教育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中國心理學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常務理事、重慶市社會心理學會理事長、重慶市心理學會副理事長等。
研究領域
1、教育心理學研究,一直從事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在教學心理、美育、心理、教育心理學理論等領域均有深入研究。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素質培養研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素質培養研究領域先后主持了10余項國家、部委科研課題,對青少年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質培養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系統研究。
3、社會心理研究
獲獎科研
1.《試論教學的根本原理》,獲重慶市第二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1988年,獨立獲得)。獲西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88年)。
2.《大學生心理的發展》,獲四川省政府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用科研成果二等獎(1994年10月,獨立獲得)。
3.《大學生心理的發展》,獲四川省青少年研究會優秀著作獎(1994年)。
4.《大學生心理的發展》,獲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4年)。
5.《改革的社會心理研究》,獲四川省政府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1992年12月,與張慶林合作,名列第一)。獲西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1992年)。
6.《美育心理學》,獲四川省政府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戚果二等獎(1994年l0月,名列第五)。
7.《美育心理研究》,獲四川省政府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戚果一等獎(1994年l0月,名列第四)。
8.《美育心理研究》,獲國家教委二等獎(1996年,名列第四)。
9.《高等學校教育心理學》,獲重慶市政府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1997年5月,名列第四)。
10.《大學生品德心理》,獲四川省政府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1992年12月,與曾欣然合作,名列第二)。
11.《大學生品德心理》,獲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2年,名列第二)。
12.《大學生品德心理》,獲西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2年,名列第二)。
13.《宣傳心理學原理》,獲重慶市政府第三次哲學社會料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1992年12月,與曾欣然合作,名列第二)。
14.《當代大學生審美意識的調查分析》,獲重慶市政府優秀科研成果優秀論文獎(1995年5月,獨立)。
15.《試論當代教學心理學的基本走向》,獲重慶市政府優秀科研成果秀論文獎(1997年4月,獨立)。
16.《教學心理學》,獲重慶市(直轄后)第一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1999年,名列第一)。
17.《中小學課堂教學心理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獲全國師范院校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研究項目優秀成果一等獎(1999年,獨立)。
18.《教學心理學研究》,獲重慶市(直轄后)第二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2001年,名列第一)。
19.《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功能》,獲重慶市(直轄后)第三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2001年,獨立獲得)。
20.《深化研究生課程與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的科學創新人才》,獲重慶市第二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年,名列第一)。
21.《教與學的策略》獲重慶市第三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2005,排名第一)。
22.《現代教師心理素質和教育能力培養的系列教材建設》獲重慶市第四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名列第一)。
23.《教育心理學教程》,獲西南師范大學第三屆優秀教材(1995年,名列第一)。
24.《對大學生審美意識的調查分析》,獲西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論文獎(1995年)。獲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大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優秀論文獎(1992年。)
25.《小學生理想教育的心理學依據》,獲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優秀學術論文獎(1994年,名列第一)。
26.《論政治體制改革的社會政治心理基礎》,獲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優秀學術論文獎(1990年)。獲西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優秀論文獎(1990年)。
27.《改革宣傳的社會心理功能》,獲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優秀學術論文獎(1991年)。
28.《中國公民改革參與意識的分析研究》,獲西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論文獎(1997年)。
29.《心理學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獲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優秀學術論文獎(1991年)。
30.《當代教學心理學研究的基本走向》,獲四川省教委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1996年)。
31.《當代大學生黨員理想形象的心理結構》,獲重慶市心理學會優秀論文獎(1989年)。
32.獲西南師范大學首屆青年教學科研人員科研成果展覽譯比一等獎(1997年)。
33.《高師生心理素質水平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獲1999-2000年度重慶市期刊好稿。
34.《關于社會心理承受能力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獲西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優秀論文(1997年)。
35.《家庭心理素質教育叢書—心的教育》,獲全國教育類圖書優秀圖書二等獎(2003年)。
36.《教育心理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什么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社會關系,人工智能,IQ,性格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另外,它還與神經科學、醫學、哲學、生物學、宗教學等學科有關,因為這些學科所探討的生理或心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實際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學科都與心理學有關,人類心理活動其本身就與人類生存環境密不可分。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心理學符號在希臘語里是靈魂的意思,后來變成英文psyche。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學習筆記
(一)教育心理學的學科理論
1、教育心理學的科學學理論。包括對教育心理學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任務、研究內容、學科價值、歷史發展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認識和觀點。
2、教育心理學的領域理論。這里的“領域”是指教育心理學的各構成部分,主要指學與教及其條件。主要包括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影響教與學的條件和成效的相關理論。
3、教育心理學的具體問題理論。“具體問題”是指學科領域之下的具體課題。如學習領域中的“學習動力”、“知識學習”、“問題解決”等都可視為具體問題。關于這些具體問題理論觀點,我們稱之為具體問題理論或“小理論”以區別于科學學理論和領域理論。
(二)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理論
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是指與教育心理學理論體系構建密切相關的其它心理科學理論,如智力發展理論、人格培養理論、態度轉變理論、環境心理理論、人際交往了理論等等。相關理論雖然本身并非教育心理學理論,但他們從制約因素或支持條件角度進入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亦是其理論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一、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論體系
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論是其學科理論體系的構成部分。學科方法論一般包括哲學基礎、科學背景、方法論原則和具體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學的哲學基礎
教育心理學自誕生伊始就是在一定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發展的。聯結派教育心理學是受機械唯物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哲學思想影響而建立的;認知派教育心理學是受人道主義與人性論、存在主義與現象學等哲學思想影響而產生的。教育心理學的百年發展已表明,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走向總是自覺不自覺受同時代的哲學思潮的影響,同時代的哲學思想往往也成為該時代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指導思想。
(二)教育心理學的科學背景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有密切的關系。科學技術發展對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影響集中在:一是科學思想對教育心理學思想觀念的影響,產生了一些新的研究思想。二是科學技術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被引入有機體心理活動的研究之中,產生了一些新的研究策略或方法。
(三)研究原則和具體方法
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論原則,科學的教育心理學研究必須體現客觀、科學、有效和人道等方面的規范和原則。
二、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
(一)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變化的歷史回顧
1、傳統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的初步確立。
2、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確立
3、認知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確立
4、 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綜合化趨向
(二)教材的內容體系P16
(三)本課程教學的內容體系:教材體系與國家研究生考綱相結合
三、教育心理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
1、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的關系
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都是服務教育實踐的學科,二者相輔相成的。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學的基礎學科之一,而教育學的理論對于教育心理學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1)它們的研究對象不同。教育學主要是研究的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心理學則是研究教育過程中的心理問題。(2)在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的著眼點也有一定的差異。教育學研究的著眼點是探討教育措施與它的效果之間的關系;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是找出學生在這種教育措施下心理活動發展變化的規律。
2、教育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的關系
教育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都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而且普通心理學研究的心理現象的一般規律是教育心理學的基礎,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也能夠補充和豐富普通心理學的內容。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1)研究對象不同。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它偏重研究和概括心理現象的共同規律;而教育心理學則是以普通心理學所揭示出來的心理活動規律為基礎,研究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與教的心理學規律。(2)普通心理學盡管也聯系人的社會實踐,但并不直接為特定的社會實踐服務;而教育心理學則是依據其所揭示的規律直接為教育實踐服務。(3)普通心理學一般是將人的心理分解為某一方面進行分析,而教育心理學就要考慮多方面的作用而進行綜合性的研究。
3、教育心理學與兒童心理學的關系
教育心理學與兒童心理學的關系更為密切。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兒童心理學發展規律的,而教育心理學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兒童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規律。因此,教育心理學與兒童心理學既相互補充,又有所交叉。二者區別主要在于:(1)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兒童心理學偏重于兒童心理發展一般特點和規律的研究,就要從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去概括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這樣,其研究就不能僅僅局限在教育范圍內;而教育心理學盡管要考慮到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但只局限于研究教育過程中的兒童心理特點和規律。(2)研究的出發點不同。教育心理學雖然與兒童心理學在研究對象上相互交叉,但當接觸到某個共同心理學問題時,它與兒童心理學的出發點就不同了。兒童心理學研究和揭示的是兒童心理年齡特點及其發展規律;教育心理學則是要兒童的這些特點以及規律為依據,結合自己的任務,研究兒童在不同教育活動中心理活動的特點以及在教育條件下怎樣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其發展。(3)兒童心理學是研究人從出生到成人的心理發展,是作為兒童心理發展的縱向研究。
4、教育心理學與學習心理學的關系
廣義而言,教育心理學包括學習心理學,學習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從狹義的角度看,教育心理學要以學習心理學的研究為基礎,學習心理學不但要研究人類的學習,而且也要研究動物的學習;而教育心理學則主要是關注人類的學習,特別是學校情景中學生的學習。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習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的基礎學科。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