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寧南旱區將10年生苜蓿地耕翻后,進行了連續3年的定位輪作試驗,研究不同輪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的動態變化特征,并對多種輪作方式的產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進行比較,為同類地區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及合理選擇草糧輪作模式提供理論依據
相關資料
在中國黃土高原地區,水分是植被生長、作物產量和生態恢復的首要限制因子(山侖和陳國良,1993),土壤儲水對增加和維持作物產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楊文治和邵明安,2000)。但苜蓿對水分需求量大,在干旱環境中較深的根系大量消耗土壤深層水分,土壤干燥化加劇(劉沛松等,2008),而且形成深厚的土壤干層在長時期內難以恢復,影響土壤水分的循環利用(李玉山,2001b)。同時,苜蓿產量下降,草地嚴重退化,限制了農牧業的持續發展。有研究認為(王俊等,2004)草糧輪作可以有效恢復苜蓿干土層水分,然而,到目前為止,將退化苜蓿草地翻耕輪作后,對不同輪作模式農田的土壤水分恢復效應的比較研究還未曾報道。
苜蓿生理生態研究預覽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