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 08-2253-2018 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標準是根據我國現有的基礎出的一個規范圖集pdf,專業科學的角度去建造綠色的生態城市,為城市規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綠色生態城區發展現狀與趨勢
隨著綠色態城市實踐越來越全面,由單一技術向集成協同過渡,城市規劃也需要逐步向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多維度、多層次和多學科的系統綜合方向發展。一般來講,綠色生態城市規劃一般包含以下十個子系統的規劃:緊湊混合的土地利用系統,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統,低耗清潔的能源系統,循環安全的水系統,減量再生的廢棄物系統,和諧宜人的生態環境系統,幸福包容的省社區系統,綜合集成的綠色建筑系統,智慧高效的信息系統,以及低碳安全的照明系統。根據實際情況還可以有綠色產業、歷史文化等等城市系統。
除了城市規劃的集成技術系統之外,綠色生態城市和城區也越來越多的將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在具體建設實踐過程中引入完善,具體包括綠色建筑的被動式技術、城市的生態微循環、提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微能源、綠色交通中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TOD開發、海綿城市技術中的低沖擊開發、以及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微降解與源分離和城市礦山技術、部分適宜城區可選取的垃圾分區真空管道收集技術、對城區的生態修復、可計量的環境模擬評估技術以及碳排查和碳審計技術等。
上述綠色生態規劃和建設的新理念與新技術在整個城市規劃建設的規劃理念、規劃前期、規劃中期及規劃后期與現行的城市規劃體系緊密結合,越來越多的先行城區積極嘗試將綠色生態的要求落入到法定規劃的實施手段,成為城市規劃管理的強效手段,提高綠色生態規劃的實施度和操作性,形成集成化生態城市解決方案。
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
我國有約480億平方米存量建筑,其中通過綠色建筑評定的不到8000萬平方米。在歐美發達國家的綠色建筑由單體推廣向社區鋪開時,我國也將利用財政獎勵推動“綠色生態城區”計劃。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上,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筑與節能專業委員會主任王有為介紹了由該委員會牽頭,聯合十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正在起草的《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標準》,這是中國自2011年在全國啟動綠色生態城試點以來,首次醞釀出臺國家標準。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巡視員武涌說“十二五”期間,僅中央財政就要支持50個綠色生態城區建設。國家行動方案明確要求完成至少10億平方米的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單體發展太慢,這是國家力推綠色生態城區的原因。”王有為說,綠色生態城區里的建筑100%都是綠色建筑,30%以上是二星級綠色建筑。此外,強制推行保障性住房要按綠色建筑標準建設,東南沿海發達地區新建商品房的綠色建筑比例不低于50%,都是推進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的措施。
當然,綠色建筑只是綠色生態城區的部分特征。王有為說,住建部為項目評審制定了五大指標體系,包括專項規劃、綠色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和水循環,綠色建筑打分只占1/5。
正在制定中的《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標準》,則囊括了規劃、綠色建筑、生態環境、交通、能源、水資源、信息化、碳排放和人文等9大方面。尤其是碳排放,細化了產業、建筑、交通三大版塊,以單位G D P排放、人均排放和單位地域面積排放三種方式表征。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崔愷說,要把綠色生態城區規劃設計建設好,應該遵循少拆除多利用、少人工多天然、少擴張多省地、少裝飾多生態的原則,畢竟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是最大的節能環保,節省土地資源是最長久的節能環保,而引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人性化的節能環保。
在政策方面,綠色生態城區將享有眾多利好。在中國國務院今年“1號文件”表示鼓勵發展綠色建筑后,財政部、稅務總局正研究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國土資源部擬在土地招拍掛中,明確綠色建筑的用地比例。住建部正研究制定容積率獎勵方面的政策。金融機構還可對購買綠色住宅的消費者在購房貸款利率上給予適當優惠。
由于綠色建筑在節能環保方面的巨大優勢,綠色生態城區已經不只是政府推動房地產綠色轉身的抓手,還將成為節能減排的重要推動力。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