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糧食作物中,水稻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歷來均占第一位,稻田養魚在我國各地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50年代我國稻田養魚曾一度有較大發展,但當時稻田養魚所依據的是傳統經驗,技術水下低,廣種薄收,效益不明顯。
稻田養魚技術新進展介紹
我國稻田養魚生產發展很快。據1988年統計資料證明,稻田養魚的放養面積已發展到1500萬畝,實收1195萬畝,平均畝產8.87公斤。有些地區畝產量達到250公斤以上,并創造了一些“干斤稻、百斤魚”出典型。不少農民通過稻田養魚增加了收入,稻田養魚技術也在傳統經艷、技術的基礎上獲得長足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1972年中國科學院永生生物研究所倪達書先生提出了以魚養稻、同時發展漁業的稻田養魚的試驗,進而發展成為稻魚共生理論。進入80年代以來,我國種植業和水產業科技工作者,依據這一理論,深入研究了稻和魚的生長發育規律與它們在水、光、肥等方面的共性,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發展了許多稻田養魚新技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壟稻溝魚式、半旱制式、溝凼式、流水溝式和稻萍魚式等。這些稻田養魚新技術,豐富和發展了稻魚共生理論。
稻田養魚技術新進展預覽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