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古詩三首是第三課,有《寒食》《迢迢牽牛星》《十五夜望月》3首,以民俗、民間故事為主題,講述了寒食節、中秋節中美好的民間傳說和民俗,引導學生熱愛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三首古詩需要有感情朗讀和背誦,理解詩意。
六年級下冊古詩三首第三課ppt課件預覽
六年級下冊古詩三首教學反思
《寒食》這首詩描寫了暮春時候長安城白天滿城飛花,皇家花園柳枝隨風輕搖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宮分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獨特迷人風光。
《迢迢牽牛星》借牛郎織女的故事,寄托織女的相思之苦,形象的抒發了現實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達了渴望夫妻團圓的強烈愿望。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唐詩,描寫詩人在中秋佳節的晚上,站在院子里望著圓月,思念家鄉的親人。
一、教學效果
1.抓疊詞,知其意,悟詩理。
首先師生合作探究。
迢迢: 寫星空的距離,遠
皎皎: 寫星的光輝,亮
纖纖: 寫手的形狀,秀美
札札: 寫織機的聲音,(織布繁忙)
盈盈: 寫水的形態,清且淺
脈脈: 寫人的神情,含情
詩作是讓織女的深情通過她的活動、情態和這些活動引起的讀者的想象表現出來的。比如,織女整日忙碌在織布機上卻織不出布匹,說明她被思念折磨而無心織布,那么她又為什么要徒勞地上機呢?恐怕是為了轉移、排遣苦悶。隔河相望,河漢的清淺和并不寬闊強化著見面的渴望,當然也就增加了見不了面的無奈。同樣,在見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時,“不得語”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抒寫了游子失志無成和思婦離別之苦,突出表現了中下層士子的不滿不平,從一個側面表現了東漢時期政治混亂、敗壞、沒落的時代面貌。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寒食》一詩時,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答”為主的教學方式和以學生“悟”為主的教學方式,雖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現出來的觀念不同,課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課堂多體現教師、學生一問一答,學生圍著教師轉,這種方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我始終以學生“悟”為主。通過學生自學、質疑、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學“悟”為主的方法,完成了學習任務。
誦讀感知先有情,第二個環節我重點放在了指導朗讀上,由淺入深,先斷句停頓,標出重讀的字詞;再注意語氣和語調;由于正好多媒體設備壞了,給我帶來了大困難。不能出示配樂怎么辦?我先有感情的朗誦,之后學生個讀,小組讀,然后小組里推薦最好的在班里讀。在過程中我們對一些詞的讀法做了討論。特別是在讀熟練了之后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又開始七嘴八舌的說,灑滿庭院的月光、寂寞的烏鴉、被露水打濕了的桂樹.....我欣喜的聽到孩子們給這些物象都帶了修飾詞。于是我順勢引導,展開聯想,從你學過的古詩中找一句和“地白”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吧。不少人舉手了“疑似地上霜”“桂樹”會讓你想到什么?有人說嫦娥,也在想家想念親人。
三、不足之處
課堂各環節的時間控制不太完美。
四、改進措施
教學設計中明確時控,在課堂中,教師精講、少講,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去解疑,并時時注意學生解疑后方法的總結。其次,多研究每一個學生認識接受能力,并在教學設計時依據不同程度的學生學習能力,設計分層要求、訓練,使各類學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飽。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