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生能力視頻觀后感是近期很多學生觀看了12月2日的視頻之后,學校要求寫的觀后感,通過這個視頻,學生可以學到很多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
關于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生能力的觀后感!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生能力視頻觀后感預覽
一提起教育人們就往往會想到學校教育,想到智力教育,特別是家長一說起教育就會馬上想到自己孩子的學習分數上,更是把孩子人生的幸福寄托在智力教育上,有的甚至把智力教育作為孩子人生幸福的唯一出路,所以他們往往在孩子的智力教育上花大力氣,甚至寧愿把自己的畢生精力賭在孩子的智力教育上。對于這種扭曲的教育和錯誤的教育觀,于丹老師提出:教育的根本是快樂的學習,是自我潛力的開發。同時舉例中美專家學者就中美學生學習成績、學習時間、學習態度等方的對比,而得出中國學生會在不久的將來強于美國學生,但事實與結論確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面對中國應試教育的弊端,每個家長都深有體會。在學校教育階段所有能讓孩子增長見識鍛煉操作能力、強健體魄的課程譬如音樂、美術、手工、體育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更有甚者學校怕出安全事故,取消了運動會中的長跑體育項目。通過觀看于丹老師的講座,使我在這一問題上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中國家庭幾乎無一例外溺愛子女,對子女的呵護無所不及。子女會認為給予是本份,不給是虧欠。于丹老師在講座中強調健康的心理、擁有一顆感恩心的重要性。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比光學習好品行差更重要,作為孩子,感恩具體到生活中,就是正確地對待家人、老師、同學、朋友。珍惜感情,孝敬父母,體諒父母辛勞,尊敬老師,與同學和諧相處,尊重同學的人格,關心身邊的朋友,學會寬容謙讓,體諒他人困難,樂于助人。并引用孔子的弟子問孔子,孝是什么?孔子只說了兩個字“色難”,意思是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由于過份的縱容和溺愛,現在的子女對父母的態度難得恭敬,給臉色、發脾氣似乎都不為過。可將來到了社會上,你已經有了習慣,愛發脾氣,可昔日的父母已經變成了同事、上司甚至是素不相識的人,他們可不會將就你,可見控制情緒的重要性。
于丹老師在講抵抗挫折的重要意義方面,舉例說她女兒喜愛的花籃破了,她女兒號啕大哭起來。于丹老師把破籃子用彩紙補起來,竟比原來更好看。她女兒破涕為笑,并從中明白一個道理:哭是最無能的表現。這也是我們要給孩子講明白的道理。在未來的社會,競爭是將是常態,方方面面、時時刻刻都將存在競爭,在競爭中挫折也會不斷出現。遇到挫折不可怕,關鍵是怎樣面對挫折,灰心喪氣、一蹶不振是很可怕的。我們要教育孩子遇到天大的挫折也不是世界末日,而要像蟬一樣,挫折是蛻變的開端,蛻變盡管十分疼痛,但卻可以換來自由飛翔,挫折又何嘗不是這樣!
通過觀看于丹老師關于《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的講座,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都要把人格教育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來抓,把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作為我們教育的首要任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孩子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孩子打開通往成功的大門。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生能力節目內容
1、怎樣培養孩子的孝心、愛心、責任心;
2、怎樣培養孩子學習能力與堅強勇敢的性格;
3、怎樣培養孩子抗擊壓力、面對挫折和防止被騙的能力;
4、家長面對孩子叛逆、愛發脾氣不聽話、不愛學習等問題怎樣正確與孩子交流溝通。
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人格教育是一種著眼于心靈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針對青少年素質現狀,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心理教育、心理訓練、心理建構等方式與方法對青少年施加影響,促其人格系統健康發展的教育活動。
學生正處于可塑性最強的年齡階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質的關鍵時期。一個人能否成才,首先取決于他是否具有足夠的辨別客觀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及性格。學校教育,應首先是學生人格建塑的教育,成人然后才能成才。學校教育在一個人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當前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各種觀念碰撞,社會生活中消極因素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同程度存在人格缺陷,具體表現在:勞動觀念淡薄,勞動習慣差,過分看重自我,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自己與他人、甚至與父母的關系,個別學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與義務感等問題,概括地說,叫做“對人不感激、對事不盡力、對物不愛惜、對己不克制。”因此,必須應把學生的人格教育擺到重要位置,這不僅是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相關新聞
據《北京晚報》報道,隨著中國傳統文化近幾年越來越受關注,各校紛紛在課程中增加了與“國學”有關的元素,而全國的“國學教師”有多達百萬的缺口。為改變這一狀況,明年教育部的高校專業設置中將首次增設“國學教育本科專業”。
教育部“十二五”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課題組執行主任張健在報道中介紹說,目前國家提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少應該包括國學經典、傳統藝術和民俗文化三部分。
但一些學校認為,學學《弟子規》、背背《論語》就是國學教育了,忽視了傳統文化中經典、藝術、民俗的相互關聯性和整體性,沒有從各年齡段的差異性去構建完整的中小學傳統文化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