鴯鹋養殖是目前國內非常興的一種動物養殖技術,鴯鹋屬于澳大利亞的國鳥,它的投入相對較少,而產出多,相對養其它動物來說風險小很多,這里附上鴯鹋養殖技術方法,有需要的可以看看。
介紹
鴯鹋(學名:Dromaiusnovaehollandia)是鳥綱鴯鹋科唯一物種,以擅長奔跑而著名,是澳洲的特產,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鳥類,僅次于非洲鴕鳥,因此也被稱作澳洲鴕鳥,翅膀比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棲息于澳洲森林和開闊地帶,吃樹葉和野果。鴯鶓終生配對。每窩產7-10枚暗綠色卵,卵長13厘米。在地面上筑巢。雄鳥孵卵約60天。體上有條紋的幼雛出殼后很快就能跟著成鳥跑。特別的氣管結構在繁殖期可發出巨大的隆隆聲。鴯鹋是澳大利亞的國鳥。
為什么要養鴯鹋?
1、投入少。養殖鴯鹋占地面積不大,家前屋后皆可。即使大規模的養鶉場,所占土地、房舍也大大低于其他家禽。由于舍內采取多層籠養設備,飼養密度又大,所以建筑、設施、資金投入都比其他家禽低得多。在對勞動力的要求上也不是很高,不需要繁重的體力勞動。另外,家鶉的適應性和抗病力強,用于防疫的藥物開支也很少。
2、產出多。無論蛋用型還是肉用型家鶉,40--50天即可成熟,開始生產產品。肉用型42日齡時可達到220克,僅耗飼料700克;蛋用型全年產蛋大約270枚,總重量達3500克左右。
3、資金周轉快。由于鴯鹋的飼養周期短,而且資金投入也少,每只所占流動資金不超過1.6元,所以相對其他家禽來說,資金周轉要快得多。
4、風險小。因養殖家鶉具有以上三個優點,所以經營時就不易造成經濟損失,也不必擔太大的風險。由此可見,鴯鹋是一項投資規模小、產值高、資金周轉快、經濟效益高的養殖項目。
養鴯鹋需要注意什么
1、價格風險:以目前物價的上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鴯鹋肉、蛋的價格波動較低,因此價格風險也較低。
2、疾病風險:在飼料中添加中藥可進行有效的防治,是疾病發作很少的飼養動物之一。
3、自然災害風險系數不高。
4、群眾常年需求,市場需求量大。
技術簡要
一、場地的選擇和建設
人工飼養鴯鹋必須有足夠的運動場地,場地必須排水良好,不積水。欄舍周圍種上一些稍高大的樹木以及花草,欄與欄之間最好種上1米以上的綠化帶。欄舍要求通風良好,每100只鴯鹋應有100米?的欄舍,并配置運動場面積250-300米?。
二、日常飼養管理
8個月左右青年鴯鹋,每天需要600克左右的以玉米為主的精料,配合900克青料。每天飼喂3次,定時定量定點飼喂。青料切碎長度1-2厘米。每只鴯鹋每天需要有1千克左右清潔的飲用水。鴯鹋不能飲用被陽光曬熱的水,否則易生病。在夏季保證清潔充足的飲水。8-10個月,體重可以達到成年體重。
做好防疫滅菌工作。青飼料在切碎前,用消毒液浸泡10分鐘,然后再用清水沖洗干凈。早晨和下午喂料前,要分兩次清掃欄舍。室內外以及飼養用具,每隔2周徹底消毒一次。欄舍的邊水溝綠化帶,每月也要消毒。工作人員、外來人員及車輛進入場區要消毒。
三、鴯鹋的繁殖孵化
鴯鹋適宜一夫多妻制。繁殖期,有求偶爭斗,雌性以沙地掘淺坑為巢,每產10-13卵,孵化期約42天,人工飼養條件下的鴯鹋,18-24個月可以達到性成熟。鴯鹋產完蛋,當天入孵。鴯鹋的孵化期一般是49-51天,最佳孵化溫度為36.3℃,相對濕度是40%-50%。鴯鹋孵化室的空氣一定要保持新鮮。鳥剛出殼的時候,重370克左右,羽毛沒有長全,需要人工保溫。保溫一般是晚上進行,或者下雨天進行。整個育雛室的溫度控制在25℃。兩個月可以完全脫溫。3個月的時候,每只鳥大概平均5千克左右,即可以按青年期進行飼養。
鴯鹋養殖視頻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