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這節內容需要學生掌握力的初步概念,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N),這里分享初中物理力ppt課件,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初中物理力ppt課件內容節選
例:用50 N的拉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動箱子前進。請畫出力的示意圖。
相互接觸的物體間有力的作用
7.1力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有關力學知識的內容。包含有: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相關的內容。涉及到的生活層面很廣,雖然知識點都淺顯易懂,但學生很難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加以精辟的解釋,容易在層出不窮的知識點中把握不住重點,迷失方向。因此,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點撥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現象進而揭示其本質。理清一條思路,配以自然的過渡銜接,巧設小實驗,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簡單掌握真理。
一、投之以一石,濺出一池漣漪
長言道:“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語會對一節物理課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平淡無味的導語不僅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會起抑制作用。本節課我以“課前熱身”導入,讓同學說說關于力字的詞語及解釋。學生很興奮的接受了這樣的開始,帶著老師的要求,自然而然的步入到課堂中來。
學生的潛概念中,對力的認識還是有基礎的。所以我在讓同學們體驗力的同時給他們看了一組生活中其他領域的產生力的場景,目的是激起學生有更進一步的學習欲望。從而為學習”力”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談談除了人類還有哪些物體也能產生力的作用?讓學生明白世界上所有物體都是可以的。再配以幾幅各物體產生力的圖片,讓學生總結得出“什么是力”。
二、辟之妙問,因勢而利導
課堂教學中的過渡是指教學過程中某兩個教學環節或某兩個知識點的教學銜接。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上一個問題已經結束,而下一個問題尚未開始之際,情緒最易跌入低谷。如果不注意這其中的銜接,會使得物理課堂變得過于生硬。所以,稍帶有懸念的過渡或富有藝術性的轉折,就有利于學生振奮精神,以全新的姿態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在講授“力的相互作用”前,請學生舉例各個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分別是什么?而后手拉橡皮筋問相同的問題,學生輕易能回答,正當他們覺得毫無難度時繼而又拋出第二個問題:”手有什么感覺?”另外,講授力的“作用效果”時當學生能了解:力作用在比較軟的物體上時物體會發生形變,那么作用在比較硬的物體上呢?是否也會發生形變?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意見。學生的好奇心立即被激發,迫不及待的想去找出答案之所在。“牽一發而動全身”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中去。
三、敢試牛刀,享受動手快意
初中物理課堂重視的是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我多次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起,講講生活中哪些顯現涉及到力的知識。同時也不忘讓學生利用橡皮筋、氣球等生活中的小物件時時體驗一下力的存在。這些其實都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可學生們未必都能用力的知識加以解釋,這樣多次的訓練就能幫助他們找出規律。淺層次的接觸無法讓學生得出一系列的規律,所以必要的動手實驗能夠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使潛在的能量盡情的釋放。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讓一節普普通通的物理課在簡短的小實驗中充滿著活力與情趣。
四、傾之聲情,感動幾多情愫
我常常思考怎樣的一節課才算是成功的?記得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學生能聽懂,學生能參與!”是啊!如果課的形式質樸得無法再出彩,如果言語匱乏得無法再生動,那么傾之一腔深情吧,需知那溫柔的一句問話那鼓勵的一個眼神,在學生的心海中激起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漣漪更有那波濤洶涌般的熱情。
在講授硬的物體受力是否會發生形變時,學生們各執己見,有個女孩說出“力小時就不會發生形變,力大時就可以”我當時對她的話進行了更正,但無論是我的列舉否定還是多媒體演示時的論證,我始終都沒有把視線從她的眼睛上移開,我想讓她深切的感受到我在和她交流,就這樣她看著我,輕輕的點點頭,我知道她懂了。這之后她的回答是更加的踴躍也是更加的出彩。我想這正是在傳授知識和接受知識的彼此間都要達到的境界。
新課標下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在教學中要“敢放”“能收”。在設計過程中我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唯一覺得遺憾的是:課堂機智還是不夠,學生有的回答離自己設計的答案相差很遠時,我不能及時作出正確的評價。還有一部分同學的參與熱情不高,似乎總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觀看其他同學的“表演”,而不能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一節課下來,凈心沉思,我深刻的明白只有不停地汲取教學成敗的養分,才能在今后的教學中揚長避短,精益求精。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