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表達的是一片忠心,議論和記敘、抒情兼備。從廣開言路、賞罰分明等多方面提出建議。今天東坡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九年級出師表ppt課件。
出師表寫作背景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后,于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后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后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6]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后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以及效忠劉氏父子的忠心。
《出師表》傳世有二,為《前出師表》,另有《后出師表》。因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出散關前,給劉禪又上一表,即為《后出師表》。
出師表前章解析
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后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全文既不借助于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后主聽用嬖昵小人,或難于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鼻窃谧褡嫐、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采取幽隱詭幻的表現手法。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統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詞,是出于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后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出師表后章解析
這份表章作于漢室三分之際,表現了作者興邦建業,忠貞不二的品格。本文善于表達,通過舉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毫無呆板說教之嫌。通讀本文,諸葛亮那份為國為君鞠躬盡瘁的精神令后人景仰,一句“死而后己”將那顆赤誠之心表現得淋漓盡致。由于本文是第一次北伐失敗后所作,為提升士氣,穩定朝局,作者在議論上氣勢宏偉,感情上慷慨豪邁。六個“臣之未解”將文章之氣逐層提拔以至巔峰。與此同時,說理上義正詞嚴,間接地將茍安之心駁斥地體無完膚。氣生于理,理又借助氣則更見立論之高遠,雖無驚人之筆,但仍很具說服力和震撼效果。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