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谷歌Google相冊管理軟件——Picasa V 3.8.117.43
- 2. Google Talk 1.0.0.92 官方簡體中文版 V 1.0.0.92
- 3. google瀏覽器chrome綠色免安裝版 V 14.0.815.0
- 4. 谷歌地圖Google Maps(Android) 5.6.0加強版
- 5. Google Earth Free(鳥瞰世界)Google地圖 v4.3.7284...
- 6. Google Android SDK最新官方免費下載 V3.0 R11
- 7. Passolo在線翻譯宏(集成microsoft和google在線翻譯...
- 8. Google Earth Portable最新版(整合了本地搜索和駕車...
- 9. 谷歌(Google)瀏覽器最新下載 V12.0.742.30
- 10. Google Toolbar (加速網上搜索信息的效能) v7.0 ...
谷歌恐患微軟綜合征 Google+依賴搜索難成大器
谷歌恐患微軟綜合征 Google+依賴搜索難成大器
導語:CNN財經頻道8月4日發表文章稱,如今的谷歌在產品研發領域愈發向“協同作戰”傾斜,將新產品整合到核心產品中,失去了最初獨立推出創新產品的“偉大天性”。如果Google+仍然以此思路依附于谷歌搜索,那么這種“微軟綜合癥”將導致谷歌錯失社交網絡的新浪潮。
以下為文章全文:
創立之初,谷歌即已決定不僅僅要做一家搜索公司。谷歌企業架構中最值得稱道的特點之一是分散化:它經過深思熟慮,放棄了“協同作戰”,而是將獨立思考和行動的權利賦予每個產品團隊,創造出無數千變萬化、富含創新的產品。相互獨立的產品團隊,以及鼓勵創新和獨創思維的企業文化,創造出Gmail、Google Apps和谷歌地圖等優秀產品。此外,盡管這些產品起初放棄了其他大型企業經常鼓吹的協同工作能力,但它們都獲得了用戶的青睞。
然而,如今的谷歌卻在新產品研發方面越來越多地向“協同作戰”投懷送抱。他們認為,將新產品整合到現有產品中,將使前者獲得現成的用戶基礎,有利于銷售推廣,更不必提所謂“戰略”和“平臺”價值——這通常意味著鎖定用戶。
我理解這種吸引力。原則上講,這樣做是有道理的。然而,這種趨勢令人憂心,因為它犧牲了谷歌的偉大天性——專注于最簡單的、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
谷歌逆其道而行之,將更多產品整合到更加龐大的產品中去。這種做法的惡果是,核心產品的影響力不斷擴張,甚至遠達它原本不應存在的領域;功能出色、富有新意的獨立產品很難在核心產品的重壓下存活。結果,谷歌的“偉大”如今常常退化為“不錯”。如果谷歌的新產品不斷被稀釋和削弱,那么這家公司將越來越難以成功創新,越來越難以把握方興未艾的社交網絡的機遇。
Buzz成前車之鑒
美國科技博客TechCrunch作者MG·席格勒(MG Siegler)曾指出,谷歌社交網絡服務Google Buzz并沒有滿足網民的某種真實需求,而是“與Gmail緊密整合,令用戶非常不爽”。母親教育我要敬畏那些高學歷的人;因此,當谷歌的博士們把Buzz整合到Gmail中,最終搞砸時,我不由感到震驚。
這種局面令人遺憾,但有一件事千真萬確:谷歌忘記了聯絡最密切的人并不在Gmail上面。而如果大多數人都不在上面,社交網絡的價值就會大大縮水。Google Buzz沒能成為一款用途明確的社交產品,卻成了Gmail的功能模糊、毀譽參半的附庸。
在Google+發布后,這些有關產品整合、協同工作和用戶基礎優勢的問題愈發凸顯其重要性。
Google+無法單純依賴谷歌搜索產品獲得成功。如果采取如此戰略,那么無論它可以藉此獲得多少用戶,它最終將重蹈Buzz或SearchWikis等產品一樣,作為谷歌搜索的又一個附加功能胎死腹中。Google+上線僅1個月,用戶量即已超過2000萬,可謂初戰告捷;然而,幾乎所有用戶都是借助其他谷歌產品而成為Google+用戶的,而不是為了在這一好友網絡中獲得能夠改變生活的內容。
另一方面,盡管利用現有搜索業務及其用戶基礎聽起來是一個明智的公司戰略,但如此整合的成效將十分有限。用戶搜索體驗的線性延展,既不會幫助谷歌低于Facebook未來的攻擊,也不會為之贏得更多新興機遇。因此,盡管“利用并加強核心產品”的戰略簡單易行,并在初期提供令人著迷的發展動力,但缺乏遠見。
“微軟綜合征”
我們曾看到過這種模式;過去十年間,我曾親眼看著微軟走過這條老路。我在微軟的朋友們分屬不同業務部門,但他們都知道每周薪水會準時發放——這多虧了Windows和Office銷量喜人。而無論他們研發什么產品,無論是機頂盒還是手機,他們的首要目標都是滿足銷售更多份Windows和Office的需求。微軟內部的一切會議,都是討論如何盡可能地將自己的產品整合到Windows或Office中。Office Web Apps和Windows Live SkyDrive等非常優秀的產品并不單獨營銷推廣,而是在利潤豐厚的微軟核心產品的陰影下艱難生存——這被稱為“戰略代價”。
隨著谷歌日漸成熟,它是否越來越像當年的主要對手?
諷刺的是,正是由于微軟致力于協同工作,才給谷歌和蘋果這樣的新兵留下巨大發展空間,并在應用、音樂和設備等領域成就霸業。微軟的失敗綜合征令人尤為費解,因為這家科技巨頭顯然具備在上述領域發展得更好、更快的必要人才和經驗——如果它愿意自我淘汰的話。
如果谷歌不能重獲與外面的現實世界的自由競爭的權利,那么它將很快陷入自作自受的困境,罹患“微軟綜合征”。它或許仍然可以長期依賴規模龐大、但戰略上沒有出路的業務;但它也將錯失互聯網的下一次浪潮——社交網絡。
谷歌的應對舉措不應僅僅是搜索產品的一系列附庸;與之相反,谷歌需要憑借寬泛、深入和分散的創新,借助方興未艾的社交網絡,滿足人們尚未被發掘的真實需求。谷歌需要確保Google+與Google Apps、谷歌搜索、Gmail和谷歌地圖等前輩一樣,是一項完全獨立的產品,能夠在開放互聯網的環境下競爭,并實現新突破。Facebook是社交網絡領域的巨無霸,但谷歌只要迅速行動,避免染上與其首個主要競爭對手——微軟相同的病患,那么亡羊補牢,猶未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