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心課堂軟件是款線上教育系統平臺,在這里,一線名師講真題,課程編排好方法,學生快速提成績,搞定家長解決不了的種種問題。
啟明心課堂是幼小兒童的線上教育平臺,整合了眾多的一線名師資源,給用戶提供了眾多不同的學科課程選擇,擁有直播以及錄播多種類型課程;除了幼小兒童階段的各種啟蒙課程外,這里還有從小學到高中不同階段的輔導課程資源,里面還為用戶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階段切換工具,一旦切換到某階段后就會自動推送展示相應階段的優質課程資源;平臺上的課程資源非常豐富,除了校本類的輔導課程外,還給用戶提供了一些藝術愛好培訓類的課程,不僅能利用該軟件幫助自己提高學習成績,還能為自己培養更多的興趣愛好。
1、購買想要學習的課程,查看課程詳情后就能點擊立即學習標簽并購買課程;
2、分享課程鏈接,能使用課程詳情頁面分享功能將課程鏈接分享給好友;
3、查看課程講師詳情,通過點擊課程詳情中講師欄即可打開查看講師詳情;
4、管理查看自己的訂單,可以在我的訂單中查看自己所有的訂單內容并管理;
5、移除收藏的課程內容,打開我的收藏頁面瀏覽自己收藏的課程后就能選擇將課程移除;
6、切換學年階段查找課程,支持在線首頁點擊學年階段位置并找到適合自己的階段切換;
1、立即點擊軟件并進入首頁,查看當前的學年階段以及推薦的課程
2、點擊學年階段位置并展開,立即找到適合自己的學年階段并點擊切換
3、返回查看下面劃分的課程資源專區,立即點擊熱門并打開查看熱門課程
4、選擇一個課程并點擊打開詳情頁面,馬上查看詳情并點擊立即學習并購買
5、切換到我的主頁查看功能列表,選擇并點擊查看自己的訂單歷史記錄
文化對教育影響的最直接體現是什么?教育應該遵循生命成長規律,培育適合生命成長的土壤,尊重個性差異,開發個體潛能,孕育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教育的本質,就是啟蒙。
夸美紐斯主張:“教育在于發展健全的個人”。裴斯塔洛齊指出: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則,發展兒童道德、智慧和身體各方面的能力。”
教育的啟蒙主要就是三個方面:科學啟蒙、社會啟蒙、人文啟蒙,解決的是“健體”、“諧和”、“怡情”的重大問題。
一、科學啟蒙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面臨種種困難,解決這些困難的關鍵是提高人的素質,首先就是科學素質。
科學啟蒙不僅僅是掌握科學知識,更要建立科學思維。任何結論的得出,必須建立在邏輯和實證的基礎上。尊重事實,注重邏輯,學會分析問題,學會講道理。
必須承認,人的遺傳素質是有差異的,有“上智”,也有“下愚”,有天才兒童,也有弱智兒童,更多的是一般兒童。不過,遺傳素質只是提供了人發展的前提條件,但能否得到發展、發展的程度如何,關鍵在于教育。
科學啟蒙不是簡單地傳授科學知識,而主要是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獲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和釋放,學會思考和轉換。
當代教育一直比較忽視科學的啟蒙,這樣的結果是,孩子長大后多愁善感,卻對世界缺乏理性的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和創造能力。
科學啟蒙不是為了讓所有學生都成為科學家,但及時得當的科學啟蒙,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想像、觀察和綜合能力。讓學生擁有一個會思考的大腦,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無論他以后選擇什么樣的職業,都大有益處。
二、社會啟蒙
人有自然本質和社會本質兩個方面。
所謂的文明,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素質如何,即便是有先天的缺陷,也不應該被群體拋棄,而且要為其各方面的發展創造條件和可能性。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人脫離動物性的那部分,就是“人倫”和“道德”。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耙磺猩鐣P系”是包括了親子關系、夫婦關系、朋友關系、師生關系等在內的倫理關系。教育的社會啟蒙,就是為全面地處理好這些關系服務。使受教育者在知識、品格等方面都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負面問題,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枯竭等。要走出這些困難,當然還是要依靠科技。與此同時,人類自身的認識、對社會的責任心、通力配合團結合作,也至關重要。
現在一些人對社會或身邊所發生的各種怪誕現象,往往無動于衷、冷漠無情、麻木不仁,對他人遭遇的苦難、不幸和困厄,缺乏同情心,甚至幸災樂禍。道德冷漠彌漫成一種社會化的心態和氛圍,人們一方面對嚴重的道德危機極度不滿,另一方面又極度缺乏改變現實的主觀能動性。
解決社會道德能力嚴重缺失、冷漠的問題,需要社會啟蒙,從而進行道德秩序的重建,解決個體道德行為的外部性和風險問題。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性之惡,激發個體積極的道德激情和道德勇氣,重建社會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教育需要傳遞一種觀念,來凈化人際環境,關心、尊重、理解、信任、適度寬容,學會用愛心去體會、觀察社會,學會與人和諧共處,把愛心、美德和善行內化為人的基本行為。
三、人文啟蒙
人生是一個漫長而孤獨的旅程,尤其是現代社會,人被城市圈養,忙著奔波,也忙著焦慮。那些熱烈的坦蕩,可愛的真誠,越來越難遇見。自負與驕傲,自大與敏感,自我與孤獨,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在束縛著我們的心。每個人都有傷痕,學會平靜地看待世間的紛擾,方能證得生命的美好。
人間都是平凡的人,卻有不平凡的故事,這才是人間的魅力所在。人的本質在于心靈,心靈有一個可以翱翔的天空,凡事有了靈魂的參與,人生就少了各種不必要的困擾。
市場經濟社會的重實利,重技術,重工具理性的偏向,引發了“人的精神失落”。商品大潮與魔力無比的金錢,正在搖撼“人之為人”的神圣。在燈紅酒綠的的庸俗潮流下,斯文掃地,怎能超越金錢的裹挾呢?
可是,當經濟與金錢價值被視為包括精神產品在內的衡量一切的砝碼,金錢至上與享樂主義浸入了人的健康肌體,崇高被褻瀆,高雅屈從市俗,通俗降格媚俗,價值關懷也變為縱欲貪婪,“活著就好”、“高興萬歲”的渲染,讓人生的價值頓然失色。
面對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奢靡之風,人需要找到自己生命的坐標,洞察生命的意義,教育的人文啟蒙更為迫切。
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
當今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應試教育”的極端異化,極端化的惡性競爭循環使得焦慮情緒無節制的蔓延。以應試為主要甚至是唯一目的,教育離核心功能越來越遠。
有一位醫生朋友告訴我,她在半年時間里,開具了四份死亡證明,死者全部是自殺的風華正茂的高中生。其中一個女孩,是全市最好中學的全校第二名,一直夢想考上清華大學學習物理,在一次模擬考試中,物理成績沒有達到預期,心里想不開,上吊自殺了。這個悲劇,不僅是這個學生的悲哀,更是教育和社會的悲哀。
“應試教育”的根本邏輯是“一切為了分數、一切圍繞分數”,這種“教育”,實際上變成了“考試訓練”,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培養人變成了按照一個標準批量生產,不要說“因材施教”了,甚至連學生的人格與自尊也被敲得粉碎,嚴重摧殘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實現教育本質的回歸,教育觀念的根本轉變是基礎。
思想、觀念是人們行動的先導,為什么“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社會、學校、家庭、家長都有責任。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固然不好,但若沒有社會輿論的推波助瀾,對分數的追求會如此極端嗎?如果廣大家長不再認為只有上名校才是人才,如果不是全社會彌漫著一股爭做“人上人”的腐朽氣息,會有那么畸形的學歷歧視嗎?會有那么多學生自殺的悲劇嗎?
當然,要切實轉變“應試思維”,關鍵是改革考試選拔機制?荚,尤其是高考,應該合理吸取傳統考試、標準化考試的長處,實行分類考試,必考與選考相結合,減少考試科目,增加單科考試的題量和分值,只考基礎性知識點,杜絕偏題怪題和技巧性過于繁瑣的題目。考試成績對外部性條件的依賴真正降下來,才能把學生從繁重而無謂的課業負擔中解脫出來。
教育,是為了成就人,而不是毀滅人。如果因為受教育本身而讓身心受到傷害,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不是為了淘汰,而是要點燃每一個生命的希望,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的機會。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幫助學生在他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