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0-12-07 09:18
大小:18.1M
下載地址掃描二維碼安裝到手機
大觀心理app匯聚大觀的心理咨詢師,為用戶提供貼心的心理咨詢服務,提升你的心智能力,同時為你解除心理困擾,保護你的心聲健康。
1、針對各種心理咨詢的信息可以及時的了解,用戶享受到的服務超便捷。
2、可以及時的了解不同的心理美文,讓你實時在線進行不同的心理感受。
3、提供的各類服務更加的精彩,用戶有在線享受到的服務更全面。
1、心理咨詢,心理美文,課程精選一網打盡;200+大觀咨詢師,嚴苛精選兩百多位專業心理咨詢師;
2、周付費+年付費,超低付費即享全周/年免費網絡咨詢;大觀夏/冬令營,特色心理學營隊,提升心智能力;對一線上咨詢,隨時隨地陪伴,做您專屬的心靈密友。
3、匯聚大觀的心理咨詢師,為用戶提供貼心的心理咨詢服務。
4、旨在成為每個用戶終身的心靈密友。這是一個溫暖的世界,很高興認識你。
1、會員圖文語音咨詢免費
2、嚴格保護用戶隱私,匿名傾訴
3、所有專家均為大觀認證的咨詢師,嚴格把控質量
4、提供適合中國社會的大觀理論框架下心理類教育類文章
如何識別心理咨詢師履歷是否“注水”?
當需要心理咨詢時,如何鍛煉“火眼金睛”,提高對心理咨詢師履歷的甄別能力,少花冤枉錢?本文給你答案。
心理咨詢師的專業背景,囊括下面6個部分:教育背景、專業頭銜、從業經驗、受訓經驗、督導經驗、個人體驗(或叫個人分析)。
了解心理咨詢師專業背景,是來訪者的知情權,可以理直氣壯詢問咨詢師。如果來訪者提出了解相關信息,從業者有義務在正式咨詢前,不得收費,不得推遲到付費咨詢后才告知。
1.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篩選專業從業者,有心理學、精神病學等,與心理咨詢強相關專業的科班從業者,優先于非科班從業者;有國外相關專業留學背景的從業者,優先國內從業者。
提醒:這種優先性是相對的。
前段時間在知乎看到,一個從業者履歷造假國外某知名大學心理學博士,算是做假做全套了。大家如果接觸到有留學背景的從業者,也要多個心眼,不要盲信。
非科班從業者不是說都不專業,我接觸的也有經過系統學習,專業能力很扎實的非科班從業者。
現在有些心理學研究生進修班,只是課程培訓,不等同于獲得碩士學歷。有些不良從業者,把參加這樣的課程經歷,標榜為“心理學研究生”,混淆視聽,大家注意辨別。
作為來訪者,有權利讓咨詢師提供教育背景的學歷、學位證書。
對方不愿提供,只能說明心虛。一開始就不能真誠對待來訪者的從業者,不靠譜的可能性太大,可以pass掉。
2.專業頭銜
國內的心理咨詢行業缺乏公信力,不少從業者,為了標榜自己專業以招徠來訪者,抓住大家對權威的信任,喜歡給自己冠各種頭銜:
教授、院長、主任、會長、委員、首席、資深、注冊督導師/心理師……
鄧爺爺說過:“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任你頭銜再多,只看咨詢是否有幫助,花的咨詢費性價比是否值得。
行政職務多了,有時間做心理咨詢嗎?頭銜多,咨詢能力一定強嗎?未必。好比公司高管,職位高、權力大,但長期脫離一線業務,業務能力不一定比一線員工強。
各種協會的職務,就比高校、醫院的職務,更加不靠譜了。除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中國心理學會,屬于與心理咨詢關聯性強的、相對較權威的協會,其余的國內相關“專業”協會,其專業度都缺乏公信力。
即使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中國心理學會,也在“自貶身價”。
網上大家能查到一些信息。兩大協會各自成立的注冊系統,不論是注冊督導師,還是注冊心理師,其專業能力都無法保障。來訪者本著對“國字號”協會的信任,而信任注冊系統審核通過的從業者,可是兩大“國字號”協會,卻沒能本著對來訪者負責的態度,嚴把審核關卡,致使不靠譜“注冊”從業者侵害來訪者利益。
國內的各種協會頭銜,與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一樣,無法證明專業能力。
有些不良從業者取巧,利用大家信任國外水準,借著信息不對稱,對于國外協會難以證偽,標榜一些國外協會頭銜。同樣的,管你頭銜真假,來訪者只看咨詢幫助。
至于什么首席、資深,更加缺乏公信力背書。
通過專業頭銜來辨別從業者專業能力,事倍功半。教你一條簡單辦法:
無視專業頭銜。
不把專業頭銜,作為辨別從業者專業能力的參考標準,讓那些不靠譜從業者,費勁整一堆頭銜,自嗨去吧。
3.從業經驗
從業經驗一般標注從業多少年,或者總計多少咨詢時數。
有些從業者聲稱從業十幾年,可能只是從醫十幾年,或者從事教育工作十幾年,卻把這些工作經驗算作心理咨詢經驗;
有些從業者把團體咨詢小時數乘以人數,虛增咨詢時數,比如團體咨詢8個人,1.5小時/次,本來只能計作1.5小時,卻算作:1.5×8=12小時。
辨別從業者從業經驗的“水分”,來訪者可以詢問:
是全職還是兼職咨詢;都在哪咨詢,機構、學校、醫院還是個人;不同地方大概咨詢時長多少;是個體咨詢,伴侶咨詢還是團體咨詢。
以咨詢地點來說,咨詢量的多少,整體上按以下排序:醫院>學校>機構(個人執業差異較大)
以全職咨詢估算,一般4-6小時/天,20-30小時/周,多數從業者20小時/周是飽和,或者說最大咨詢量。按一年工作50周(通常更少),1000小時/年的咨詢量是上限。(伴侶咨詢和家庭治療一般1.5-2小時/次,可能6小時/天)。
除非在醫院工作,咨詢量容易飽和。多數從業者,在職業生涯前5年,很難達到1000小時/年的飽和咨詢量;如果不是醫院或學校工作,職業生涯前5年,咨詢時數上限,約為200-300小時/年。
來訪者可以詢問從業者的咨詢經驗,在哪工作積累,以低于1000小時/年(職業前5年300小時/年)的標準,大致估算對方的咨詢經驗是否“注水”;
有些不靠譜從業者,可能會狡辯說:憑什么你說1000小時/年是咨詢上限就是上限,你算老幾,我的工作量就是可以每年超過1000小時。
不好意思,這不是我說的。不論是行業大佬、督導,還是同行,多數反饋20小時/周是飽和工作量。一般700-800小時/年,咨詢量就很飽和。
來訪者大可以理直氣壯,用我的估算數據做參考。
4.受訓經驗
從業者受訓經驗的常用“注水”方式,是標注參加某個培訓多少年,顯得受訓時間長。
國內培訓,常常不是每周連續培訓。比如說3年培訓,可能只是每年2次培訓,一次培訓3天,3年培訓總計才18天。
還有些把參加很多2、3天的短期工作坊累計。短期工作坊對專業能力提升有一定幫助,但這就像點心,而不是主食,主食是系統培訓。
什么樣的培訓算系統培訓,沒有嚴格的定義。我的個人經驗,按照6小時/天,不低于10天,即60小時的培訓,對一種療法、技術可以有基礎掌握,后續通過持續督導,熟練運用。
合格的專業從業者,累計系統培訓大致不低于200小時。
來訪者可以詢問從業者的各項培訓經驗,一次連續培訓,培訓了幾天;如果是網絡培訓(比如現在受疫情影響,培訓多是網絡進行),一次幾小時。以此大概計算,從業者超過60小時的系統培訓,累計多少時數。
60小時算作系統培訓,是我的主觀經驗;累計200小時的系統培訓,非我提出,一些行業專家和機構標準提出。參考行業培訓,系統培訓時長一般只高不低。
5.督導經驗
從業者受督導經驗,通常籠統寫多少時數。督導經驗包括個體督導、團體督導、同輩督導。個體和團體督導,指接受經驗更豐富的從業者——一般是從業10年以上的從業者——對咨詢中遇到的困難提供指導;同輩督導,指從業經驗差不多的同行,相互提供指導。
督導時數一般指個體和團體督導,不囊括同輩督導;團體督導一般不超過10人,如果大量團體督導受訓經驗都是10人以上,督導效果大打折扣。
對于從業者的督導經驗,來訪者可以具體詢問:
是個體督導,還是團體督導,大概多少小時;團體督導多少人;現在是否有繼續接受督導,是個體還是團體督導;如果是5年以上的從業者,現在接受督導是怎樣的頻率。
如果有從業者說,自己不需要督導,這樣的從業者還是不要考慮。我接觸的不少從業幾十年的前輩,都仍然接受督導,那些大言不慚不用督導的從業者,不知是無知,還是無畏。
6.個人體驗/分析
個人分析/體驗,指從業者作為來訪者,接受資深從業者提供心理咨詢。這項不是所有從業者都必須具備的,是個別流派的受訓要求。精神分析/動力取向的從業者,個人分析/體驗是必須的,如果缺少,慎選精神分析/動力取向從業者;人本主義取向從業者也需要接受個人分析/體驗。
即使國外心理咨詢師成熟培訓體系,也會有不靠譜從業者。上述篩選方式,無法保證通過的從業者一定靠譜,不過可以幫助來訪者少走彎路,少花冤枉錢。
作者簡介:許標,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學碩士,全職心理咨詢師,5000+小時心理咨詢經驗,2000+小時專業受訓經驗。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