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pdf是英國哲學家、邏輯學家、數學家伯特蘭羅素的代表作之一,記述了從西方哲學萌芽的古希臘哲學一直到二十世紀早期期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學哲學的發展歷程,同時也對各個哲學流派產生的歷史背景、哲學家的生活時代加以描述,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并明白作為形而景,是它們發展的產物。半個世紀以來,由于羅素個人思想的高超,使他一直成為全球矚目與爭論的中心。在人類知識和數理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與牛頓在力學上的成就文學獎,而是因為他能夠把一般性的哲學思想成功地介紹給人們,他這樣做,是對哲學家始終保持興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西方哲學史電子版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葉秀山、王樹人主持編寫的八卷本《西方哲學史(學術版)》,由鳳凰出版社與江蘇人民出版社陸續出版,該叢書堅持“融匯中西、貫通古今”的原則,致力于推進和拓展西方哲學史的專業研究,創造性地詮釋西方哲學史。叢書注重從中國學術視野出發闡釋西方哲學,編者對西方哲學史的理解并未脫離中國的學術思想傳統。站在自身傳統的立場上對待、化解西方哲學的問題,是在哲學層次上與西方哲學進行“對話”的前提。
西方哲學史以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為主,也包括北大、復旦等大學的著名學者,均是當前國內各自領域內的領軍人物。其中第1卷“總論序”由葉秀山、王樹人撰寫,其余各卷的主編分別為:《第2卷“古代希臘與羅馬哲學”》(姚介厚);《第3卷“中世紀哲學” 》(黃裕生);《第4卷“近代: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英國哲學”》(周曉亮) ;《第5卷“啟蒙時代的法國哲學”》(尚杰);《第6卷“德國古典哲學”》(張慎) ;《第7卷“現代歐洲大陸哲學”》(謝地坤) ;《第8卷“現代英美分析哲學”》
西方哲學史電子版作者
羅素(1872-1970),20世紀英國聲譽卓著的思想家、哲學家、數學家。 羅素一生所涉及的研究領域極其廣泛,著述頗豐,其首要建樹在數學和邏輯學領域,同時對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外,他的研究還涉及道德、政治、教育、和平等方面。羅素的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學史》、《意義與真理的探究》、《數學原埋》、《物的分析》、《心的分析》等。
《西方哲學史(全新譯本 增補修訂版)》是梯利在康奈爾大學教書時編寫的教材;出版于1914年,書一經出版,立即被哲學界奉為名著。
在這之前,無論中西方,鮮有像樣的哲學史專著,即使大學里的哲學系也是為各家哲學流派所控制,很少講授現代意義的哲學史課程?梢哉f梯利的這本書開創了哲學史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哲學史編寫的范本。
在它以后,卷軼繁多的哲學史才開始陸續出現。
西方哲學史電子版點評
我們讀這本書,是因為梯利開創了一門學科——以前的哲學史類書籍,充其量只是“歷史上的哲學”,只是羅列了歷史上的一些哲學家,以及他們提出過的觀點,至于他們的內在聯系,著墨不多。
梯利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他認為哲學史必須力求把每一種宇宙觀放在它適當的背景中,把它看成是有機整體的一部分,把它同它過去、現在和將來,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會的和宗教的因素聯系起來,系統而有機地加以詮釋、解析。
因此可以說,梯利的著作是這樣一部著作:他以哲學史家的遠見卓識,生動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古希臘、中世紀、近代哲學的發展歷程,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是我們閱讀歷史、研習東西方文化、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讀之書。
本書是英國哲學家、邏輯學家、數學家伯特蘭羅素的代表作之一,記述了從西方哲學萌芽的古希臘哲學一直到二十世紀早期期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學哲學的發展歷程,同時也對各個哲學流派產生的歷史背景、哲學家的生活時代加以描述,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并明白作為形而景,是它們發展的產物。半個世紀以來,由于羅素個人思想的高超,使他一直成為全球矚目與爭論的中心。在人類知識和數理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與牛頓在力學上的成就文學獎,而是因為他能夠把一般性的哲學思想成功地介紹給人們,他這樣做,是對哲學家始終保持興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羅素的一生及我最愛讀的《西方哲學史》
羅素2歲喪母,4歲喪父,于1970年逝世,享年98歲。
羅素一生先后七次陷入情網,并先后同其中的五位結婚。
1948年,即78歲時,在去挪威的特隆赫姆作講演“防止戰爭”的途中飛機失事,身穿笨重大衣游泳十分鐘后得救,應該是其一生之中的重要傳奇經歷之一。
羅素一生進過兩次監獄。第一次是在1918年,由于在一篇文章中引述美國國會對使用軍隊對付罷工者的調查報告而被判處六個月監禁,獄中待遇由第二級改為第一級,在布里克斯頓獄中完成《數理哲學導論》一書。
第二次是在1961年,89歲高齡的羅素參與一個核裁軍的游行后被拘禁了7天。
一生著文甚多,涉及哲學、數學、邏輯學、歷史、教育等,主要作品有《數學原理》、《哲學問題》、《教育與社會秩序》等。
1950年,作品《哲學—數學—文學》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表彰他所寫的捍衛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作品”。
1950年代,他廣泛撰寫有關戰爭危險的文字,并越來越感到需要行動。他于1955年爭取到愛因斯坦的支持(愛因斯坦在同意信寄達前不久逝世),發表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或稱《愛因斯坦——羅素宣言》)。他還向各國著名科學家征集簽名,召開了一次世界性會議,商討采取什么實際步驟來應對由原子武器出現面臨的危機。由于簽名的科學家很多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該宣言造成了很大影響。其后,該會議逐步演變為《維也納宣言》。
羅素在其思想隨筆《我為什么活著》的開篇里寫到:,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
羅素的一生的確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了自己的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和回答。
我最喜歡閱讀的則是他的《西方哲學史》,這本大部頭書籍的全名是《西方哲學史及其與從古代到現代的政治、社會情況的聯系》,1945年在美國出版,1946年在英國出版,雖在學書上遭到嚴厲批評,但在商業上大獲成功,帶給羅素生命的最后25年穩定的財源。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緒論的開頭寫到:“我們所說的‘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與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這是就科學的這個詞的最廣泛的意義而言的。至于這兩種因素在哲學家的體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則各個哲學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這兩者在某種程度上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
大概正是因為羅素對于哲學特征的這種獨特理解和視角,才寫出了帶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哲學史,少有哲學的拘謹和刻板,多有人文情懷和散文的優美。
緒論的最后一段:“一般說來,重要的文明都是從一種嚴格和迷信的體系出發,逐漸的松弛下來,在一定的階段就達到了一個天才輝煌的時期;這時,舊傳統中的好東西繼續保存著,而在其解體之中所包含著的那些壞東西則還沒有來得及發展。但是隨著壞東西的發展,它就走向無政府主義,從而不可避免的走向一種新的暴政,同時產生出來一種受到新的教條體系所保證的新的綜合。自由主義的學說就是想避免這種無休止的反復的一種企圖。自由主義的本質就是企圖不根據非理性的教條而獲得一種社會秩序,并且除了為保存社會所必需的束縛而外,不再以更多的束縛來保證社會的安定。這種企圖是否可以成功,只有未來才能夠斷定了。”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