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手抄報圖片大全小編為大家分享帶來下載,元宵節是一個闔家團圓的佳節,這一天一家人要在一起團團圓圓吃元宵湯圓,那么手抄報對于同學們來說可以用來參考為自己的設計作靈感!
元宵節手抄報預覽
元宵節節日由來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后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元宵節祝福語
1.幸福是來自身邊的每一份感動,來自照在身上的每一縷暖陽,來自親情的溫暖,來自親人之間相互體貼相互包容的情懷,來自愛和被愛的幸福。幸福,其實很簡單。元宵佳節到,祝你幸福快樂!
2.新春佳節元宵夜,萬家燈火暖新春,鑼鼓喧天亮心門,歡歌笑語振精神,溫馨祝福問候您,吉祥幸福今日臨,心想事成走好運,心情愉快又滋潤,萬事如意心氣順。元宵節到了,祝你元宵節快樂!
3.紅紅火火元宵節,歡歡喜喜扭起來。聰明猴領著悠閑鼠、牽著大力牛、騎著威猛虎、捧著乖乖兔、耍著高貴蛇、舞著吉祥龍、追著千里馬、趕著溫順羊、養著勤快雞、遛著忠誠狗、邀著快樂豬,大家一起祝福你:福星高照,福氣綿長,福如東海,富貴萬年長!
4.月圓高懸夜,元宵香氣存,舉杯更是相思君;紫閣繞祥云,喜氣溢福門,舉頭望月念佳人;短笛追明月,高樓避浮沉,舉手之時唱瑤琴;清風送蘭經,月圓窗凝神,舉步欣喜待明晨。高山皆有情痕,明月遙寄相思問!
5.祝福你在元宵佳節,分秒充滿朝氣,刻刻圓滿如意,時時開心歡喜,日日萬事順利,月月無憂無慮,年年皆大歡喜,花好月圓之際,真心祝福給你,歡笑洋洋喜氣,身體安康美麗,幸福快樂無比!
相關新聞
作家張一一認為元宵節可作為“中國情人節”豐富其節日內涵
“同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節日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都放假,單單元宵節不放假很有點厚此薄彼有失公允,元宵節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不應該矮化元宵節僅僅將其視為春節的附庸,建議將元宵節設為國家法定假日放假3天,大力弘揚和推廣中國傳統節日,淡化和消減西方節日對中國年輕人的影響,另外元宵節放假還可以緩解春運高峰壓力,讓返城、返校的民工和學生錯峰出行。”作家張一一這一建設性的建議,近日得到許多網友點贊。
張一一表示,元宵節是中國民間最有群眾基礎的傳統節日之一,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早在中國歷史上著名治世“文景之治”的漢文帝時就有了元宵節,“史圣”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便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元宵節在漢朝時期就開始放假1天,這一天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祭祀主宰宇宙之神;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節放假3天,元宵燈會人山人海十分熱鬧;宋朝的元宵節放假5天,平時都宅在家里難得出門的少女們結伴出游,為廣大青年男子提供一個邂逅的機會,這時的元宵節其實已成為中國民間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等詩詞都是寫的元宵節;明朝對元宵節的重視一度達到巔峰,明成祖朱棣親自下詔元宵節放假10天,明宣宗期間更是把元宵假期增加到12天;到了清朝,愛新覺羅氏雖不再辦宮廷燈會,但中國民間的燈會依然壯觀十分火爆,以清朝為歷史背景的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紅樓夢》中的甄英蓮就是在元宵看花燈時走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元宵節在民間的盛況。
張一一認為,中國傳統戲曲中許多愛情故事都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一見鐘情緣定終身,樂昌公主和大才子徐德言“破鏡重圓”的典故也是發生在元宵節,在中國古代,元宵節是少男少女最為向往的一個節日,不管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平時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才可以出門“放風”幽會談情物色對象,鑒此,應可將元宵節打造成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并大力傳承和豐富傳統相親、出門賞月、詩詞大會、送孩兒燈、猜燈謎、吃元宵、迎紫姑、走百病、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打太平鼓等節日內涵,讓更多人有一種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的自豪感,主動參與到元宵節的節日互動中來,淡化和消減2月14日西方情人節等舶來節日對中國年輕人的沖擊和影響。
對于將元宵節設為國家法定假日并作為“中國情人節”這一建議,民俗專家劉鈺表示,元宵節有著深厚的節日內涵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再基于中國的國情元宵節前后返城返校春運高峰的考慮以及弘揚中華民族自己的傳統節日凝聚全球華人華僑文化認同感的需要,將元宵節設為法定假日提高元宵節的地位很有必要,“既可以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傳統民俗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對外輸出,降低西方節日對我國年輕人的影響,逐步改變過去中西文化傳播不對等的局面,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