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處露秋寒霜降手抄報圖片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秋天二十四節氣的霜降手抄報圖片素材,許多同學都有制作手抄報的作業,歡迎同學們來下載參考學習!
霜降手抄報圖片素材
秋處露秋寒霜降的下一句是什么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署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
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相關新聞
說起二十四節氣,你會想起什么?是“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節氣歌,還是“小暑吃黍,大暑吃谷”的民諺。想象一下,如果二十四節氣有了自己的形象化標識,會是什么樣子?
作為2017北京國際設計周的重要活動之一,“二十四節氣標識系統”設計獲獎作品于近日在中華世紀壇發布。在兩千多份參賽作品中,專家評審委員會經過初評與復評,最終評選出專業組一二三等獎以及青少年組最佳設計獎、最佳畫面獎等獎項。
設計師簡山設計的二十四節氣標識,獲得了專業組一等獎。簡山的設計以傳統水墨畫為表現風格,用穿著漢服的孩子來詮釋。他的設計理念是:節氣之氣存乎天地之間,與天地并生,與萬物為一,無所不包又無處不在。其大可比山川日月,其小可如芥子露珠,上可飛騰攏日,下可沉入山河地下。不同于其他參賽者對于節氣現象或習俗的描繪,簡山采用的是擬人手法,將節氣的二十四種變化形態比作孩子活潑可愛的一天,從早起與自然萬物的戲耍,到晚歸沉睡于天地之間,形態可掬,易于辨識。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獨創的文化遺產,綜合了天文、物候、農業氣象的經驗,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今年6月,北京國際設計周面向社會公開征集“二十四節氣標識系統”設計,以期通過現代設計的手段,將“無形的文化遺產”轉化為一套表達核心文化內涵、符合現代傳播規律的文化符號系統。
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敏說:“二十四節氣本身就充滿了詩的意味和設計感,其背后是厚重的文化智慧。此次活動是以創意推動傳統文化發展,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和推廣。”
明年2月,主辦方將攜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優秀作品國際展示與交流。“走出國門,讓世界看我東方少年”,每一份作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中華使者,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
北京國際設計周還聯合北京故宮文化服務中心、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中華世紀壇等,發起成立了“二十四節氣品牌聯盟”。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王昱東表示,聯盟將致力于提高中華傳統文化的標準化、品牌化和IP化運營水平,高標準、高起點地整合各方優勢資源,以創意設計為手段,通過“應用”的方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承,并通過融入現代生活,使其在當今社會文化生活中重新綻放出新的生機。
也許有人會問,節氣在現代社會還有用嗎?我們可以在烈日炎炎中吹著空調,也能在寒冬臘月里吃著反季節的熱帶水果。從秦漢年間流傳至今的節氣文化,在今天似乎淪為了日歷上的附注?
對此,“二十四節氣申遺大使”、央視天氣預報主持人宋英杰說,節氣未必能那樣嚴謹地指導你哪天該開空調、什么季節該吃什么水果,但它是認識自然的一個法門。在非自然條件下的現代生活,我們更需要去追溯一下自然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它是一種有趣,未必是有用”。
節氣申遺成功固然是好,但更重要的是繼承和發展。“消費也是傳承!彼斡⒔苷J為,無論是開發相關產品,還是一些藝人在微博上簡單地提及節氣的三候,殊途同歸,都使得大家對節氣更感興趣,覺得更熟悉親切。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