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在社交這條路上一直磕磕絆絆,很多產品都以失敗而告終。釘釘的推出著實給騰訊敲一個警鐘,盡管面向的用戶群體不同,但也著實在社交這條路上開辟了新的天地。究竟企業用戶溝通交流用什么好,小編這里將對釘釘和微信來個詳細的比對分析。
釘釘和微信的區別
如果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釘釘和微信的話,我認為是這樣:
釘釘,是一個工作方式(2B)。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2C)。
那么他們之間的具體區別到底是什么呢?請看下方知乎網友的回答,希望可以為大家解惑一二:
釘釘是做什么的?
一句話介紹:釘釘是以統一通訊為基礎的溝通、協同平臺
溝通:
消息必達
釘釘的消息具有已讀未讀功能,很多人覺得反人性,但企業溝通中確實需要。
Ding功能在應用內未讀是可直接發送短信,甚至電話直接通知。以后人事行政發個重要的多人通知方便多了。
認證企業員工最多獲得1000分鐘免費通話時長,注意釘釘用得是運營商電話線路的通話,而不是流量的網絡電話。
協同:
企業市場包羅萬象,自己不可能都做了,所以推出ISV應用平臺,類似于工作領域的App Store。
除了第三方應用接入,企業自己也可以直接將原先的辦公應用通過Api接口接入。
放個圖:
ToB 方向
【釘釘】
首先要肯定「釘釘」的切入點,也感謝有這樣一款產品誕生。 團隊溝通問題一直飽受人們詬病,高效溝通,高效協作,成了更多人共同的追求。企業級溝通應用誕生是必然,但這款產品難免有些不足之處。
1.「Ding」出來的工作方式,未免用力過猛
對應微信的「一個生活方式」的Slogan,釘釘喊出「一個工作方式」的口號。
顯而易見,釘釘面向的市場是企業級別,很多應用場景都是針對的是企業交流衍生出來的,比如組織架構、群聊、免費電話、Ding一下等等。
但縱觀釘釘的功能結構,它用力過猛的產品功能并未討好到所有用戶,倒更像是為了迎合老板而設置。 對管理者來說,「Ding一下,使命必達」這句話是有相當的誘惑力的,因為「掌控」總是領導們最核心也最本質的需求。
每個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指示能直達下屬,甚至希望員工們立刻執行。在釘釘里,每條發出去的消息都有回執,如果有未讀的員工,老板還能把信息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Ding出去,不用再擔心對方太忙看不到或者故意不回復,領導想要問的問題也能即刻收到答案。
但實際上這可能是一種 “偽高效”。
員工收到一個Ding消息,必須即刻回復,因為忌憚老板所以優先執行,原本的工作節奏被打亂,久而久之,員工很容易丟失自己的工作重點。另外,站在老板的角度來看,雖然這個功能讓多數管理者獲得了安全感,但通過Ding消息發出的任務,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后續反饋機制不佳,反倒是拖累了工作效率。
從這里不難發現,釘釘的市場策略和產品設計理念都是是從「打動老板」下手,讓老板成為最終買單者。
市場思路本身沒錯,可未免用力過猛,嚴重的打擊了員工的熱情。 (想哭.....)
2.功能太重,用戶體驗不佳 這里先提一個問題,釘釘是做什么的?
一句話介紹:釘釘是以統一通訊為基礎的溝通、協同平臺
but…...
現在的釘釘已陸續推出釘應用、釘云盤、釘郵箱等功能,官方表示還可能提供財務管理,行政管理,云儲存,ISV應用平臺等多方面的服務。這樣繁重的功能似乎早已經打破IM軟件的界限。
協同辦公我們有傳統OA系統,更有專業的協同軟件,比如Teambition,Tower等,文件傳輸儲存也有百度云,堅果云等專業云盤。在IM軟件中強行接入如此多繁重的功能,不僅剛開始會讓使用者迷茫,后續的用戶體驗也不會好。
另外如此繁重的功能對釘釘團隊來說,關注和維護的成本也會大得多,產品很難做到最好。
舉個例子,釘釘的移動端比 PC 端做的精良,然而事實上大多數人辦公還是在電腦上,PC端實在太過簡陋,要應付日常功能略顯拙劣,這樣的體驗實在難以給高分。再者,澡堂模式,紅包功能等等一系列功能,許多偏社交娛樂的功能的加入,也讓產品走向越來越不清晰。
這里,自己也體驗了釘釘,我個人來看,很多功能與OA和協作軟件重復,但只當成IM使用又顯得不夠專業。釘釘這樣一把抓搶占市場,拼命的往同一概念上靠,未免顯得太過浮躁,同時也讓人覺得釘釘有些不自信。
或許開發人員應該沉下心來想想,團隊溝通中的痛點難點,以及自己究竟要打造一款怎樣的產品。
【微信】
1.天生就不是為工作而生
如果說釘釘的功能設計“少有人情味”,那微信便是把“人性化”做到了極致。
在這個一開口就“談情懷“的世界,微信顯然比釘釘要更有溫度,但也正是這樣的溫度,讓微信注定不可能成為適用于工作的IM軟件。
首先, 微信的定位就不是一款工作軟件,而人們會將其應用到工作中來,完全是因為習慣驅使。
由于平時習慣用微信溝通,對ToB的溝通產品并不了解,很多人就將這一習慣延續到了工作中。但實際上,很多人還是把微信當作私人生活的通信工具,而不是工作道具,這便是用微信談工作難以提高工作效率的癥結所在。
大部分的人會靜音工作群,因此如果你在微信里交代工作,對方很可能根本看不見,即便是通過私信傳達,很多人也可以選擇“裝死”,等到回復尚且困難,更別談執行和跟進的問題了。
對比釘釘的「消息必達」,微信的情懷倒像是 “讓 打工族有機會對領導的信息視而不見” ,信息傳遞過程中損耗太大,很多溝通自然就成了「無效溝通」。
再者, 微信會降低人們對工作的專注度。
第十二次全國閱讀調查表示,人均每天讀微信超40分鐘,多數人基本上每12分鐘看一次微信。
設想一下,原本只需要保持2個小時的專注度就能完成的工作,由于你工作途中不經意刷刷微信,打亂了原本的思路,看完后不得不重新整理思緒和靈感,完成工作的時間很可能從2小時變成了3-4個小時。
再設想一下,如果在微信群里討論開會,親朋好友的一句消息,公號里推送的一篇文章,朋友圈里一則有趣的動態,都可能奪走你的注意力,很多人有一搭沒一搭的回復,可能一句:“中午吃什么?”就能帶跑整個討論主題,最后花了時間還一事無成。
這讓人不得不疑問:”微信到底是讓人利用碎片時間工作,還是工作時間碎片化了”
由此可見,不論是微信的功能特性,還是它引導人們產生的使用習慣,都決定了它不適合為工作服務。
2.在C端越強大,離B端就越遠
團隊溝通是為了讓工作變得有效率,但溝通的重點并不在于說話,而在于協作。
而微信,除了基本的“說話”,并沒有一些適用于協作的功能。
例如,在微信里,沒有組織架構,沒有群發功能,統一交代事情只能靠微信群,這一設計應用在C端是很值得肯定的,但是針對B端,難免捉襟見肘。另外,在微信里傳輸文件十分不便,也沒有多人在線會議的功能,更不能查詢聊天記錄,重要信息也無法在線的儲存......
可見,微信并沒有針對團隊工作的功能設計,「一個生活方式」的微信,它強調的是私人溝通體驗,在乎的是個人的興趣和社交,若脫離了“個人”這個場景,微信就顯得很是笨拙,你會發現它在其它方面并不擅長,而這些短板也必將會拖累工作效率。
太偏向于C端,也注定無法服務好B端。
但即使如此,我也并不提倡像釘釘那樣增加很多類似于團隊協作軟件的功能(比如任務,云盤,審批,簽到,考勤等), 或許我們可以有一些提高溝通效率的手段。 (比如,我在這里提到的一些功能:在工作中,即時通訊軟件(IM)的好處都有什么? - 彭砰砰的回答)
釘釘對比微信的優勢
1、最大亮點,也是阿里做得極其聰明之處,移動網絡和電信網絡無縫連接,實現免費通話,無論是點對點還是多方通話。
app內的給你的語音ding一下語音留言,隨時隨地轉化成電話撥到了你的手機上了……這其實也是阿里釘釘比微信電話本聰明之處,聰明的規避了運營商的敵意和對抗性,因為他是給運營商帶語音收入的。一旦轉變為語音通話,包括多方電話會議,不是走移動數據網絡,而是電信網。
當你在app內選擇多方通話,你和你選擇的通訊錄里的多方通話對方,都會收到一個叫做自動顯示名稱為“釘釘”的人打來的電話,接聽進入多方通話狀態。
但是實際這個叫釘釘的人是已經從app內自動轉化成語音撥號的電話會議模式。
而app用戶本身,是無需糾結你的通話是走WiFi、移動數據網絡還是運營商電信網絡的,因為釘釘徹底將二者打通,一旦發給你的釘,你沒有在一定時間內獨到,或者你根本不是釘釘注冊用戶,你就會收到釘釘給你的人撥給你的電話,電話里的語音提示就是他“釘一下”的內容。也就是說釘釘通過底層算法為用戶自動匹配最適合的通訊方式,并保證通話質量。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免費通話,誰能支付運營商這筆撥號費用?答案是阿里巴巴自己……據媒體向釘釘相關負責人詢問得知,電話會議這塊,阿里基本不會向中小企業收費。而語音“釘一下”轉化成的電話撥號費用,也是阿里巴巴承擔。
2、神奇的“群聊”。
根據鈦媒體的了解,這在阿里內部很多人反對,來往團隊有大半數都是反對的,他們認為這簡直是“反人類”的功能。但他卻真的在工作管理中容易建議奇效。
微信大范圍普及后,白領經常抱怨上司在休息時間通過微信布置任務,很多人瀏覽后還可以假裝沒看見,但是這招兒可“騙不過”釘釘。因為隨時可以被老板釘,而且老板還可以隨時跟蹤你有沒有看到“釘”的狀態,顯示未讀數,和未讀的人。用戶發出的每條消息,都會在左下角顯示“已讀”或者“幾人未讀”。點擊“未讀數”后,究竟誰看了消息,誰沒看,一目了然。如果在微信群里,用戶只能通過回復“收到”來表示自己看到了消息,消息發起人只能通過。
釘釘的另一點強大之處在于隨時“DING一下”,對于沒有收到的用戶,老板還可以將內容以電話錄音或短信的方式發送到對方的手機上。而你不僅僅可以在電話端收聽留言,還可以按“1鍵”進行語音回復,按“2鍵”重復收聽。與此同時,釘釘App中會保留用戶發送以及接受的DING消息,便于用戶隨時收聽。同時,該功能支持多人群發,用戶可以在App端選擇讓哪些好友收聽消息。
確實是“反人類”到驚哭,有木有,還能不能愉快的工作了,而這么“反人類”的功能,據了解就是陳航頂著眾人的反對壓力堅持做下來的……因為這是企業剛需……
釘釘還支持語音直接轉換文字,清風小編我激動的感嘆了一句,竟然完全正確,感嘆號都有~
3、私聊的“澡堂”模式……
還記得在記者寫書紀錄與馬云閑聊批京東的內容嗎?馬云致歉時,說那只是朋友吹牛扯淡,沒想到閑聊被錄音,以后擔心要不要去澡堂聊天……
這種私密對話模式,只要你在兩個人對話之前輸入“***”就會自動進入安全模式,自動進入“澡堂”模式,不僅聊天對象名字被馬塞克了,而且閱后即焚!是真的。
從上述幾個主要功能來看,釘釘相當于直接“滅掉”了市面上一大堆企業協助通訊工具,包括那些多方電話會議收費服務,而從app到電信語音通話,無縫連接,對用戶幾乎無區別。整個通話過程清晰、流暢,發起通話的人還有權在通話過程中進行“踢人”等動作。
雖然該產品主打企業級方向,但顯然并不局限于職場范圍,這也是阿里希望通過企業社交入口進軍社交服務的極大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