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寶典是一款學習國學的軟件,雖然國學不是主要的科目但他是我們的國粹我們還是要學習的,而且中國國學是一個很令人驕傲的古籍在那個時代思想程度就已經這么高了,都是我們需要佩服的,各種古詩、詩歌、元曲等都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有喜歡的快來一起學習吧。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學公司)成立于2002年4月,是一家在國學傳播領域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意企業,主要從事古籍數字化研究、網絡文獻檢索開發和網站建設,是中國最大的專業古籍電子文獻數據公司之一,已逐漸成為中國古籍數字化的學術重鎮。目前,公司已經形成一整套大規模古籍文獻資料數字化加工體系和多種集成化解決方案,在古籍資料的數字化加工、數字化管理和數字化成果研發利用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公司成立以來,堅持以優秀的中國文化為基礎,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紐帶,以學術研究平臺為依托,借助先進的互聯網絡,不斷創新,及時向海內外高等院校、專業研究機構和廣大國學愛好者提供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專業服務。大力促進學術交流和成果轉換,構建中國傳統文化現代信息傳播平臺,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國學公司學術背景深厚,在海內外聘請了眾多知名學者擔任顧問,先后與國內200多所重點高校的漢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建筑學等學科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參與了《儒藏》、《中華大典》等大型古籍整理項目。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河北大學、浙江師范大學、鞍山師范大學、臺灣大學等單位合作,先后研制開發了《中國古代文學史電子史料庫》、《中國歷代詩歌數據庫》、《中國建筑史史料庫》、《宋會要輯稿》、《段注說文解字全文檢索系統》、《中國歷代筆記》、《中國歷代小說》、《宋遼夏金元史數據庫》等一批古籍全文檢索軟件。
讀:中國古代非常強調讀書而不是看書,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法寶,全在于開口誦讀,通過誦讀開心竅,實現天人合一,通過誦讀才能出真知,實現孔子所說的“與古人居,與古人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習:溫習,反復實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同樣的經典,學習一百遍,就會一次比一次深刻,通過習,達到對于真理的無限接近,通過習,實現從知識到智慧的過渡,通過習,有所創新有所創造,在習的過程和超越中,獲得學習和人生的快樂。
問:問是中國傳統里最得要的學習方法和路徑,“子入太廟,每事問。或問:‘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知禮也。'”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子也認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不要不懂裝懂,多向他人求教,這樣才能不會迷惑。
省:不斷總結反省。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每日的行為,是否有過錯,是否合乎道,是否有改進的地方,省是儒家成為君子的第一法門。君子終日乾乾,夕若惕。
辯:即辯且論,辯論方能出真知。 在中國古代,很多偉大的思想都是通過反復辯中提煉出來的,春秋戰國時期,辯士成群,辯論成風,在辯的過程中明析事理,實現螺旋式的上升,在辯的過程中實現思想的碰撞,魏晉時期,清談成風,也是辯的延伸。儒家認為,學習需要聚志同道合之友,在辯的過程實現思想的升華和思維的開闊,孔子認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行:儒家倡導知行合一,在運用的過程中實現知的運用和提升。中庸的學習強調篤行,需要不斷把所學的知識和所悟的智慧運用到生活實踐的方方面面,儒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是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行。毛澤東強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鄧小平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都是強調行的重要性。
愛:儒家認為泛愛眾,而親仁。佛家講布施是是修行成佛的法門。只有廣泛的把所學所知所行奉獻給更多的人,讓人更多的人了解國學,改變自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愛樹德,方為立身傳道之本,以大愛行于天下者,方得福慧之真諦。
有選擇地吸收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涉及到的內容非常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適合給孩子們學習,我們在孩子們的國學教育中,要針對孩子當時的年齡、心理、生理以及各種學習的需要,給孩子們選擇他們要學習的國學經典,當然,對于孩子來講,最合適的也就是道德、禮儀、孝道等方面的國學經典。
學會理解國學
孩子們要想真正理解國學,這還需要家長們多下點功夫,常見的方法,那就是將孩子帶來一定的國學館,或者國學班中,讓孩子們感受國學的魅力,在那樣的環境下,孩子們不僅會對國學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孩子們也會更加喜歡國學。
培養國學興趣
和其他的學習課程一樣,如果我們一味地給孩子們帶來枯燥的國學教育,那么,孩子們也會不喜歡,所以,我們要注意對孩子們的國學興趣進行培養,常見的方法就是,我們每天都拿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們一起讀國學經典,然后,給孩子們播放一些國學故事片,除了這些之外,家長還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模仿古人等。
1、學經典的孩子和沒學經典的孩子相比有明顯的區別,前者情緒更穩定,學習更認真,胸懷更遠大,做事更持久,集體意識更強,親情更濃厚,非智力因素優于后者。
2、 中華文華有著得天獨的優勢,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內聚力、滲透力、融合力和再力。198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召開會議,探討消除自然和社會危機的良方,發言者的觀點令世人震驚,"人類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去尋找孔子的智彗。"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恩必曾斷言:"以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將是人類最美好的和永恒的文化。"
3、當今的教育,重智力而輕道德,重個體而輕天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包含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等等,都是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人生和社會理念。
4、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有和諧文化.國學經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歷史傳承上具有不菲的價值。隨著我們的普及和弘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依靠自身的活力,會得到新的發展,東西交融,傳統與現代結合,人文與科技同步,必將在新時代展現其旺盛的生命力。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