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育評老師端專為教師制作的學生考試信息管理軟件,在線接收精選消息,系統消息校方消息?學生消息同事消息,很好的管理學生班級信息,可以更好的及時辦公。
秉承“先知者先行,先行者先知”的理念,以“提升全民藝術綜合素養,傳承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為使命,致力于教育領域,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
全面實現藝術教育質量評價的深化改革, 打造中國藝術教育教學產業生態鏈平臺,最終實現藝術教育領域的資源共建共享。
幫助有強烈求知欲、探索心的學員,助力課后自學、拓展藝術認知、構建完整的藝術教育體系。
區域化內容體系:提供人教版、蘇少版、人音版、人美版、湘藝版等題材,滿足不同區域的學員需求,更符合當地的政策考情。
1、老師們可以在線互動,一些關于教育方面的問題都可以互動幫你去解決;
2、好的考勤體驗還有復習,以及學習管理推薦都會讓你十分心動;
3、探索學員方面的信息,當地政策以及關于考試方面的信息推送都能讓你滿意。
1、專為教師制作,軟件擁有創建考試,考勤管理,學生管理,消息等等諸多功能及服務;
2、可以幫助更好的智慧教育,秉承“先知者先行,先行者先知”的理念;
3、以“提升全民藝術綜合素養,傳承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為使命,致力于教育領域,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
1、全面實現藝術教育質量評價的深化改革, 打造中國藝術教育教學產業生態鏈平臺;
2、最終實現藝術教育領域的資源共建共享,幫助有強烈求知欲、探索心的學員;
3、助力課后自學、拓展藝術認知、構建完整的藝術教育體系。
3月11日晚,由南師大班主任研究中心主辦、中華中學承辦的“第101期隨園夜話班主任沙龍”,關注“家校共育實踐與思辨”。多所中小學校長、德育主任、市德育工作帶頭人、優秀班主任等參加,專家、老師們一致呼吁要進行“正面管教”。
問卷:七成以上家長認為手機是避免不了的工具
今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禁止帶入課堂,不得使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學生使用手機問題再成焦點。
在沙龍現場,作為“家校共育”的第一個話題,主持人、中華中學張艷霞老師發布了對2383名學生、家長、教師的三方調查。83個初中生樣本中,有74名同學認為自己目前沒有能力管理好手機。會丟掉、下課使用手機會沒朋友、自控力不足、學校有公用電話、會因此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是這74名同學目前沒有能力管理好手機的主要原因。53個高中生樣本中,有37名同學認為自己有能力管理好手機,但多數人表示不會帶手機,因為手機影響學習的專注度。
在對家長的問卷調查中,72%的家長認為手機是個工具,避免不了。大部分對孩子用手機進行嚴格管理,僅少量家庭禁止孩子玩手機。關于手機的使用情況,一半的孩子可以遵守與家長的時間約定,部分孩子需要家長三令五申,極少數孩子拿到手機就不松手。
對于學生在校使用手機一事,老師們普遍不認同,因為有問題可以問老師或同學,有聯系家長的需求,學校有公用的通訊工具。而贊同的老師則認為,在老師引導的情況下,可以友好使用信息工具。
討論案例:手機24小時在手?可以“正面管教”
張艷霞老師給出一個案例:開學一周,A同學一直在睡覺,任課老師反映A經常漏作業,還有同學反映A同學畫了一整本漫畫中的裸女照片。班主任與家長進行溝通,家長則是認為孩子可能是缺覺,并且表示手機24小時在孩子手中,自己無能為力。
來自南京市金陵實驗小學鄭榕老師所在的小組首先分析了案例中問題的成因。首先可能是學生缺愛、缺關心。也可能是學生本身自律性較差,或者是缺少自己的目標意識,很孤獨,得不倒來自同伴、家長、老師的肯定,不被理解、缺少引領,所以就被手機帶走了、被漫畫帶走了。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鄭榕老師小組圍繞“學生沉迷手機怎么辦”這一中心問題,畫魚骨圖排列出解決方法。首先,來自同伴的肯定與關愛能夠對該學生產生幫助。其次,要給該學生“刷存在感”,找到其身上的一些亮點,把它放大。接著,鄭榕老師小組把更多的目光鎖定在了家庭教育上。要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會議,在家庭教育中與學生平等對話,還要進行正面教育。并且,夢想引領在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通過前面的種種措施來與學生達成約定,幫助孩子建立夢想。最后,在集體活動中幫孩子思考有什么比手機更有吸引力,同時在家庭、班級中給孩子一個屬于自己的個人時光。
經驗:學校零手機,建議:家庭設底線
南京市德育帶頭人、中華中學林慶老師說,學校自搬來新校區,已經實現了“零手機”,做法是疏導。走讀生如果帶手機進校,可以關機后請班級手機管理員統一鎖進柜子。住校后可以在返校日交給老師即可。但每班配有老人機,確保能和家長聯系上。同時,學校會通過組織一些有意思的志愿者活動、設立書吧、進行體育活動,來幫助青春期的孩子們。
在家庭里,很多家長表示無力管理孩子的手機,孩子有幾個手機都不清楚。對此,林慶認為還是要為孩子設底線,買手機時要在家庭會議中先確立權利和義務,家長和老師是做監督,學生的自律要放在前面。使用手機要有責任意識,有些學生放學想玩手機,上學前因為戀戀不舍手機不肯挪步,討價還價,這需要家長長期的關注和引導。家校共育此時也顯得非常重要,相互要及時溝通。
高一(13)班張慧文目前自己有手機,一周使用手機的時間在1小時到1個半小時之間。她說:“一開始不適應這么短時間,但住校之后不能帶手機,把玩手機的時間用在看書上,逐漸習慣了。”高二(1)班申思涵媽媽的周美霞給孩子一周半小時的用手機時間,她說:“一周學習下來確實比較辛苦,可以讓她釋放一下壓力。”
青春期:家校配合,陪孩子走過
現場還討論了兩個案例,均是發生在初中生身上。有堅持不了訓練想放棄的體育特長生;有父母離異后,沉迷游戲的孩子。
究竟該怎樣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齊學紅說,家校共育最重要。青春期有學校學習層面,也有日常生活層面,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共同面對叛逆等問題。在學校發現不了問題的孩子,在家可能判若兩人,會用激烈的方式宣泄情緒,所以要溝通后逐步解決。
南京外國語學校資深班主任顧青說,要關注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出現情緒低谷后,有一種孩子特別安靜,不愛說話,在人群之外,有一種特別激動。激動的孩子老師可以迅速想辦法解決,最擔心的還是不說的孩子,要注意觀察,給孩子提供排遣情緒的途徑。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