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菜到家app是款可以在手機上進行購買菜品的平臺,在平臺里購買的商品會有專業的人員快速的進行配送,并且是免費的喲,同時也是壞包包賠的。
1、匯集了各地的新鮮蔬菜以及水果等,可以幫助用戶們在這里更好的來購買當天的新鮮蔬果;
2、專業的人員來為大家配送上門,下班到家里就可以直接做飯,也能預約配送時間;
3、這里的各種生鮮都是質量有保障的,用戶們可以放心來下單。
1、讓你可以進行購物買,得到優質的生鮮產品,為用戶減輕更多的購物負擔;
2、再也不用去菜市場,在家就能夠買到需要的生鮮食材;
3、通過線上的購物方式,可以為你節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直接就可以輕松買菜。
農場直采:
正土壤種植蔬果,能夠看得到的天然新鮮口感
覆蓋配送30分鐘送達:
下單后配送區域30分鐘送達,新鮮呈現,分秒必爭優中選優:
所有商品由專業團隊直接采購,并由嚴格的品質把控,層層篩選,保證顧客所得“有種選優”
親民價格,高端品質:
自建農場,產地直供,親民價格同時,保障商品高端品質
天氣寒冷,我通過某平臺網上買菜。
送貨很快,食材新鮮(約半小時到貨,且無送貨費)。
我特意買了幾樣有代表性的食材,然后到菜場打聽同類型菜的價格。
這么做是為了對比,以及對將來某種生活模式的思考。
對比如下:
杭椒網購價約13元一斤,菜場價格為15元一斤;
圓生菜網購價約3.5元一斤,菜場價格為5元一斤;
某品牌啤酒網購價2.6元/聽,市場價格為2.5元/聽;
豬后臀尖肉網購價約37元一斤,菜場價格為25元一斤(這個價格很懸殊)。
通過打聽其他肉類價格及結合網上報價,又有如下對比:
排骨網購價格約37元一斤,菜場價格為30元一斤;
五花肉網購價格40元一斤(最低價),菜場價格為32元一斤。
通過如上數據對比,我仿佛明白了網購的盈利模式和盈利點。
蔬菜酒水等并不賺錢,賺錢的應該是肉類食材。
其他如家禽類、海鮮類、豆制品類、面食類、蛋類、熟食類、小吃類等,還沒有做過類比,這些品類里面應該也存在著盈利空間。
我在想,可能有些人為了方便或者不方便出門,在選購蔬菜的同時,與肉類一同在網上采買。這些人應該對價格不太敏感。如果很在意價格的人,非常有可能在網上購買蔬菜(因為比菜場便宜),而后到菜場購買肉類食材。
我更在想,線上模式正在滲透一些行業。線上的某些優勢(比如食材新鮮、某些品類價格低廉、經常有促銷活動、大數據運營、前期貼補等)會不會擠占掉某些行業的生存空間。當這些行業被擠縮空間之后,會不會線上模式獨大,而后提價,而后買單的仍然是前期進入這種模式的購物者。因為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買單的仍然是終端消費者。
我還想到的是,線上模式不可能完全占有線下空間,最終的運營模式,應該是線上線下結合,讓消費者有足夠的選擇空間,誰對我好我就選擇誰。
因為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最終得利的、獲得生活幸福感的應該是終端消費者。
修復了一些bug
修復一些bug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