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惠民信息平臺app,一款專為當地手機用戶打造的生活服務平臺,功能齊全,信息豐富,涵蓋扶貧、農業、人社、教育等多個方面,只需用戶一鍵查詢惠民信息,就可享受更便捷的惠民信息查詢服務。有需要的用戶快來下載吧!
本平臺主要功能定位是“對內監督、對外公開、便民服務、開放共享”,平臺涵蓋了涉農領域、扶貧領域、惠民政策、惠民資金全方位的信息公開,設置了惠民資金精準報批、惠民政策動態管理、惠民資金綜合查詢、 工作績效考評、電子監察、大數據分析等項主要功能,通過整合全縣衛計、農業、畜牧、水務、林業、扶貧、人社、教育、民政、殘聯、國土、民宗外僑等部門的惠民政策、惠民資金信息,致力于向社會公眾提供公開、查詢、宣傳、監督“四位一體”的惠民信息服務。
1.更為高效的數字化服務平臺,更好的為人民辦事服務。
2.透明化的服務信息公開平臺,通過公平公開的服務方式。
- 精準補助:補貼補助類實現精確到具體享受對象。
- 定向查詢:通過互聯網平臺(網站、微信、短信、移動APP、終端機)、政府信息公開平臺、政府門戶網站等平臺公開查詢涉及民生各行業的惠民政策內容、惠民資金分配信息。
大埔縣,隸屬廣東省梅州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中上游,介于北緯24°01'~24°41'、東經116°18'~116°56'之間,面積2467平方公里。大埔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截至2017年,大埔縣轄14個鎮,另轄3個鄉級單位。 縣政府駐湖寮鎮。截至2015年,大埔縣總人口57.19萬人,常住人口38.18萬人。大埔縣人口主要為漢族,兼有蒙古、回、壯、滿、瑤、土家、黎族等23個少數民族的少量居民。
大埔縣建置于東晉義熙九年(413年),1949年屬興梅專區,1965年屬梅縣專區,1983年屬梅縣地區,1988年屬梅州市。大埔縣水上運輸有梅江、汀江和韓江流經縣境,境內有梅大高速,梅坎鐵路。 大埔縣有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坪山千畝梯田、中山公園、三河古城墻、茶陽古城、百侯名鎮旅游區、韓江源、富大陶瓷工業旅游區、田家炳故居、李光耀故居、張弼士故居旅游區等景點。
大埔縣全境通行客家方言, 客家風情濃郁,被譽為“客家香格里拉”, 被國家文化部納入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范圍 。有“華僑之鄉、文化之鄉、陶瓷之鄉、名茶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之譽,被認定為中央蘇區縣。 [11-12] 是閩粵邊貿集散地,潮汕平原的后花園 大埔縣先后榮獲“中國蜜柚之鄉”、“中國名茶之鄉”稱號,被評為“中國綠色生態蜜柚示范縣”和“2011、2014年度全國重點產茶縣” 、“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范縣”,西巖烏龍茶和大埔蜜柚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7年,大埔縣地區生產總值90億元。
本地方言
縣境語言屬客家方言。全縣大致可分5個方言區:其一是百侯、湖寮;其二是巖上、西河、茶陽、青溪、長治;其三是三河、大麻、英雅、銀江;其四是高陂、古野、洲瑞;其五是桃源、光德、平原、楓朗、雙溪、大東。除光德鎮九社、古野鄉蒲田分別在內部兼講漳州、潮州話外,全縣通行客家話。但由于受鄰縣方言的影響,縣內各地之間的方言聲調又不盡相同,各有特點。如“包車”一詞,湖寮人念“bāochā”。高陂人念“bàochā”,楓朗人念“báochà”,又如“看望(或拜訪)你”,湖寮人說作“撈吾(lāo )”,百侯人說作“撈衡(lāo hén)”,茶陽、西河、大麻等處人說作“喇吾(lá )”。代表該縣方言的是湖寮方言。大埔方言與普通話差別較大,在2500個常用漢字中,真正與普通話讀音完全相同的不到20%,如:同、持、斯、資、燒、志等。 [5-6]
僑鄉文化
大埔有“三個五十萬”說法,即:縣內人口50多萬,縣外國內50多萬,海外和三胞50多萬,有著“華僑之鄉”的美譽。大埔的華僑、三胞和外出鄉賢通過捐資公益、投資興業、支持服務等各種形式為家鄉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大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至2000年,祖籍大埔的海外華僑共有50.62萬人,分布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印度、文萊、美國、加拿大、古巴、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四大洲17個國家。 [35]
紅色文化
大埔是廣東省第一個原中央蘇區縣、全國100個革命老區縣之一,也是全省重點革命老區。在革命戰爭時期,大埔不少仁人志士積極投身革命,有600多位革命烈士捐軀獻身。境內發生過不少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如1918年5月孫中山先生親臨三河壩勞軍,1927年10月朱德軍長親自指揮打響了著名的三河壩戰役,在青溪建立的紅色交通站,在楓朗建立的中共南方工委領導機關,在光德成立的閩粵贛邊區黨委機關等。1934年10月,大埔數以百計英雄兒女跟隨中央紅軍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除在湘江戰役中壯烈犧牲的外,知名的有羅明、肖月華、楊蘭史、楊輝圖等26人。孫中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葉劍英、陳毅、鄧穎超、李碩勛、方方、古大存等革命前輩都在大埔留下革命的足跡。 [36-37] 以紅色革命戰爭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建軍大業》、《熱血軍旗》、《血戰三河壩》、《戰地黃花》等讓三河壩戰役廣為人知,位于大埔縣三河鎮的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旅游景點。
梅縣、興寧地區客家民居以圍龍屋為特色;福建永定、南靖地區客家民居以土圍樓為特色;而大埔,民居建筑形式多樣、種類齊全,堪稱“客家建筑大觀園”,代表性建筑有土圓樓大東“花萼樓”,方石樓湖寮“泰安樓”,中西合璧屋百侯“海衍樓”、“海源樓”、圍龍屋西河張弼士故居“光祿第”,走馬樓豐溪“衍翼樓”等。
大埔縣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每逢民俗活動,客家人就如同過一個盛大的節日,舞龍、舞獅、打幡、放銃、迎花燈、打鑼鼓、賽龍舟等各種民俗盛行,邀請遠親近鄰一同度過。大埔的舞龍、舞獅、賽龍舟與永定的“走古事”、連城的“百壺宴”最具特色。大埔又被譽為“花環龍”之鄉、廣東漢樂之鄉。大埔還是廣東漢劇的起源地。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俗稱“祭春”。這一天,各村各寨以宗族為單位,集中到祠堂祭祖。祭祀時,村里除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放土銃外,還要舞大龍、舞獅子、迎燈景、舉旗揚幡、放煙花等,熱鬧非常。村里前一年誰家生了男丁,祭祖這一天,也要備辦三牲、糖果等。祭祀完后,還要邀請族人在祠堂或在家里吃“新丁酒”,表示對“添新丁”的祝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過節”。這一天除了備辦牲肉外,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祭祀祖先,沿河一帶的三河、大麻、高陂、湖寮等地還要舉行賽龍舟。
2010年6月,“世界客都”梅州被文化部列為全國第五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梅州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人文積淀深厚、文化傳統保持原生態,其中又以大埔最為突出。2013年7月,梅州決定在大埔建設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示范區。大埔創建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主要以保護文化遺產為核心,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整體保護、動態傳承。大埔擁有350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以及張弼士、李光耀、李顯龍等名人,這些都是大埔創建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示范區的寶貴資源。文化保護試點包括人居文化、華僑文化、紅色文化、陶瓷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文化、民俗文化、長壽文化以及農耕文化。大埔還在中小學校設立廣東漢樂、廣東漢劇、花環龍、鯉魚燈、仔獅燈、陶瓷工藝等培訓基地,培育非遺后繼人才,傳承特色文化。 [40]
截止2019年,大埔縣國家級非遺有廣東漢劇、廣東漢樂等;省級非遺有青溪仔獅燈、花環龍、青溪黒蛟龍燈舞、光德陶瓷燒制技藝、西河漳溪墟掃街燈等。(詳見: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物古跡
大埔境內古民居建筑、古文化遺址、名勝古跡、革命舊址有212處,特別是古民居建筑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厚的客家風格。 [18] 截止2019年10月,大埔縣已有父子進士牌坊、花萼樓、泰安樓、光祿第、肇慶堂、三河中山紀念堂等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節烈坊、森堂公祠、通議第、通議大夫第、鄒魯故居、延慶堂、一斗堂、輔德堂、蓮瑞流馨民居、侯南村中議大夫第、拱辰樓、儀園、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棣萼樓中轉站舊址、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纘詒堂中轉站舊址、中共南方局工作委員會機關舊址、閩粵贛邊區黨委和邊縱活動舊址等17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見: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大埔縣文物保護單位、梅州市歷史建筑名錄、梅州市宗教活動場所名錄等詞條)
泰安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建立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其座東北向西南,磚石木結構。樓呈正方形,長49米,寬52.6米,占地面積2577平方米,建筑面積5136平方米。樓高三層,共有房200間,因樓的外墻為石墻,故俗稱石樓。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筑為平房,其四周有天井。三層樓房把平房環抱在中間,形成樓中有屋的格局,樓兩側各有一座書齋,為讀書求學的場所。 該樓風格獨特,雄偉粗獷,設計精巧,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文化內涵豐富,是客家名居建筑的一大奇觀,也是中華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寶。該樓于2002年8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被國務院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花環龍原名“軟腰龍”,起源于茶陽鎮下馬湖村。花環龍制作獨特,藏獒龍頭的裝飾甚為講究,突出龍的眼睛和張開的口舌,使之形態逼真,光彩奪目,顯得威武雄壯。花環龍舞的藝術風格主要是舞的優美、飄逸、灑脫,長于向縱、空施展,不拘場地大小,地勢高低,可在大場地上也可在小臺子上舞,還可以騎在高墻或站在虹橋上往下舞耍,具有濃郁的高山舞風格。1998年12月,茶陽鎮被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之鄉”。2000年5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50]
廣東漢樂分布在廣東梅州、汕頭、韶關、惠陽等地區,又以梅州市大埔縣為代表,舊稱客家音樂、外江弦、儒家樂、漢調音樂等。據查是古代漢民由中原南遷時帶入的,有“中州古樂”之稱,在大埔流傳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廣東漢樂保留了原有中原音樂的特點,并與大埔當地的民間音樂(如打八音、中軍班音樂)等相融合,同時又吸納了潮樂(如大鑼鼓)的一些成分,已成為廣東三大樂種之一。
大埔是享譽海內外的“漢樂之鄉”。漢樂活動在民國時期最興盛,在那一時期造就了一大批很有成就的藝人,如茶陽羅九香、饒從舉、饒淑樞等,他們不僅在大埔,而且還把廣東漢樂帶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方。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