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葉藝術APP,是十葉藝術專屬打造的教育在線直播學習軟件,
課程覆蓋從學齡前的口才、美術、舞蹈、書法、聲樂、器樂等藝術類課程,
采用雙師教學模式,主講教師直播授課,班主任專屬課后輔導,致力于讓每個孩子在線學習更有效。
十葉藝術教育給人直達心靈的享受,享受藝術等于享受生活。
擁有先進的課程體系,科學的教學方法,強大的師資團隊,
專業的師資團隊,專業的教學設備,堅持正確的藝術教學理念,將藝術素養和專業技能相結合,
達到藝術性和技術性完美融匯,塑造完美藝術人格。隨時接受學生的反饋,實時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方便快捷,你只需要一臺電腦就能在家實現孩子的全面學習,既能為您節約寶貴的時間,又能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快樂!
怎么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
當一個孩子和媽媽一起布置茶席、嘗試茶道時,他聞得到茶的香氣,聽得到沸水入壺的聲音,看得到茶湯流動的色澤,懂得端坐等候一杯香茶帶來的安靜恬然。孩子的五感在這個過程中是全方位打開并連接的。
這一切儀式感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會長久地存儲在頭腦之外的記憶里。美好的聲音、色澤、味道加上流經心里的溫暖,這比記住所有茶具的名稱和茶道流程更接近美育的實質。等他長大之后,就會比別的小孩多一分對生活審美的追求和能力。
孩子又是天生的創造家。我們帶著孩子參觀餐吧的后廚,他們感受到原來咖啡館、餐吧的后廚是與家里的廚房不一樣的,而且每個孩子的發現都不同。接下來我們請孩子自己設計一家咖啡館,于是孩子們的作品五花八門,有的孩子的咖啡館直接開在咖啡樹下,有電梯摘了豆子下來烘干磨碎,做給媽媽一杯最新鮮的咖啡。
可見,生活中處處都有美育的機會,烹飪、閱讀、旅行……當我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記得加入一點對美的營造、記錄和追求,孩子用五感接收到的世界就會大不相同。
“我喜歡將孩子的內心比作一個收集美和創造的圖書館,館里藏品越多,這個孩子的內心就越豐盈!币粋孩子內心越充盈,用來應對未來的積淀就越豐盛。
藝術,是和生活緊密連接的一體
“有一天早晨,我家和平時一樣忙碌,充斥著我催促孩子動作快點再快點的聲音。這時候我看到我家哥哥站在窗邊看著外面發呆。著急不要遲到的我一下子心頭火起,問他:你在干嘛哪?他回過頭,面帶委屈地說:“我在看云!
我真抱歉這么蠻橫地打斷了孩子那個珍貴的審美時刻。
在孩子的世界中,感受美的時刻無處不在,作為成人,可能我們要做的就是多觀察、多接納,給孩子更多安靜的空間去發現美。
關于藝術家如何培養孩子的審美,我也曾經陷入過誤區?粗业乃囆g家朋友們,那么輕松地帶著孩子,從來不會刻意地進行任何藝術上的培養和引導,我曾經一度以為我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后來我發現,原來藝術家朋友們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把所有的美育,都在不經意間融進了生活里。
舉個例子,我的一位策展人朋友因為工作關系,他經常需要帶著孩子去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展覽,每次她觀察孩子都是在瘋跑、和小朋友玩兒、去找好吃的……并沒有見過這個孩子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地看展。但當孩子大一些開始有了作品上的創作和輸出后,我這位朋友驚訝地發現,孩子的作品和前不久才去過的某個展覽的作品風格非常相似。我們都感覺很驚嘆:孩子的觀察力和吸收力和我們大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他們的五感敏銳,只要在這個場域里就可以吸收到他們需要的信息。
再比如我的一個藝術家朋友,經常需要在工作的時候帶著孩子去工作室,為了安撫孩子,可能隨手就會給孩子一些材料,比如粘土、陶土或者畫具,打發孩子到一邊去玩。孩子就很自然地拿著這些材料去進行創作,他們本來就是天生的創造者。也就是說,這些孩子看起來完全沒有刻意地學習藝術,但在他的生活中,就自然而然發生著各種創作的氛圍和可能性,這些就是我所謂的美育需要營造的環境。所以作為零基礎的素人,“什么都不做”可能就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失去了生活中的藝術環境。
我們不需要刻意地學習藝術,而是把藝術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不打擾,孩子是天生的創造者
曾經有過一個真實的案例:一次我們在一個小區舉辦創意活動,請小區的孩子們把小區的井蓋都涂上顏色和圖案,為冬天增加一些色彩。孩子們玩得都很開心,但是特別常見的就是,一個專心致志涂鴉的孩子身邊,可能會站著一位老人,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也有爸爸媽媽。這些大人就會忍不住給孩子提供各種熱心的意見,比如這兒要加一個線條啊,怎么不加一個邊兒。窟@樣會更好看呀。小朋友們有的很聽話,大人總說那就照著畫吧,有的不那么聽話的,被大人說煩了,就扔下筆不畫了。后來我們想了一個主意,給大人們也分發畫具,請大人們安靜地自己做創作?捎幸馑嫉氖,這些很喜歡指揮孩子出主意的大人在面對畫筆的時候卻退縮了:我不行,我不會……
其實,這是我們人性共通的一個弱點,需要每個人去覺察自己:我們忍不住通過孩子去實現一些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嘗試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小到畫畫,大到安身立業。
那么回到美育這件事,我們是不是可以退后一步,給這些天生的創造家一些空間,不去打擾呢?在孩子尋求幫助的時候再出手,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這種轉變,從覺察開始,需要實踐、練習和反復試錯。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