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智慧創城的數字化創造平臺,數字寧化app整合了部門待辦,部門上報和自查等功能,支持隨時隨地處理問題,實時上報及時處理,最貼心的城市管理服務平臺。
1.本地最新的民生消息,大家可以很及時的在線關注,信息可以掌握很全面;
2.有著專業的信息采集團隊,會很及時的給大家提供最新的資訊信息哦;
3.線上是可以展示很全面這些資訊信息,需要掌握的資訊,能很及時的為你提供;
4.有著多個窗口是你可以進行關注的,能展示寧化形象的主渠道哦;
紅色蘇區
寧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中央蘇區和閩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紅軍長征4個出發地之一。在中央紅軍長征前的幾年里,為中華蘇維埃政府提供了“千擔紙,萬擔糧”等有力的后勤保障,被譽為中央蘇區的“烏克蘭”。
客家鄉魂
寧化石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總家廟。1995年落成后,每年都舉辦一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將每年公歷10月定為“祭祖月”,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十一屆。十一年來,石壁客家祖地景區共接待來自國內19 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海外30個國家和地區的游客共37萬人次,其中海外尋根祭祖團180個,33864名代表海外80多個客屬團體。“客家祖地”品牌在海外客家人中的知名度日漸提高,回祖地石壁尋根祭祖的絡繹
歷史沿革
寧化古稱黃連峒,唐乾封二年(667年)設鎮,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為黃連縣,天寶元年(742年)取“寧靖歸化”之意更名為寧化縣。
寧化地理
寧化地處閩贛邊界的武夷山南段東麓,全境總面積2407.19平方公里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村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低山、丘陵、盆地占總面積的96%,海拔千米以上的25座中山主要分布在武夷山主脈和兩條斜貫縣境的武夷支脈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溪河分流閩江、韓江、贛江3個水系。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寧化縣礦產資源較為豐富,被譽為“有色金屬聚寶盆”,是福建省17個重點礦產縣之一。全縣發現礦產33種,其中金屬礦有16種:鎢、錫、銅、鉛、鋅、銀、鉬、鉍、鈷、鐵、錳、金、鈮、鉭、鈹、稀土等
交通運輸
浦建龍梅鐵路寧化段、興泉鐵路寧化段建設項目寧泉段臨時用地征地工作全面完成,興寧段征地拆遷工作持續推進。浦梅、興泉鐵路寧化縣城關火車站樞紐連接線一期工程竣工通車。浦梅鐵路寧化縣水茜火車站樞紐連接線工程完成外業勘察測量設計。
寧化經濟
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37.17億元,比增14.5%,高出全市平均0.3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40.2:24.0:35.8調整為39.2:27.5:33.3。全縣共實施縣級以上重點項目63個,其中省、市重點項目9個,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77億元,比增60.8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3億元。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47億元,實現三年翻番,比增25.5%。農民人均純收入5238元,比增1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萬元,比增16.5%。
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10.8億元,增長9.1%;地方公共財政收入5.36億元,增長3%;實際利用外資990萬美元,增長8.4%;外貿出口總值1.05億美元,增長12.8%;全縣銀行機構各項貸款余額64.2億元。截至2015年11月,在全市通報的14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8項指標增幅居全市前6位,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工業用電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3項指標增幅居全市第1位。
2016年,寧化縣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18.70億元,按2015年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4%,其中包括: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7.68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1.25億元,增長8.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9.76億元,增長11.9%。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在地區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比重由2016年的23.5∶44.3∶32.2調整為23.3∶43.2∶33.5。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來看,第一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為11.6%,拉動GDP增長1.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為42.7%,拉動GDP增長3.6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對GDP增長貢獻率達28.3%,拉動GDP增長2.4個百分點;建筑業對GDP增長貢獻率為14.3%,拉動GDP增長1.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為45.7%,拉動GDP增長3.8個百分點。全年,寧化縣價格平穩,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同比上漲1.30%,八大類消費品價格呈六升二降態勢,其中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務均同比上漲3.7%。
2018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45.16億元,按2015年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5.58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7.82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1.76億元,增長7.3%。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6.7%,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5.7%。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0666元,比上年增長6.7%。
第一產業
寧化系山區農業縣,歷來以農業資源豐富著稱,蘇區時期享有“烏克蘭”之稱。農業種植以水稻為主,所產大米質地優良,尤其是河龍米(簡稱“河米”)品質特佳,歷史上享有“貢米”之譽。
農業經濟歷來是寧化國民經濟的主體。據1949年統計,農業人口為全縣總人口的94.55%,農業總產值(含林牧副漁)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8.57%。直至1987年,農業人口仍占總人口的89.56%,農業總產值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2.63%。
解放前長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縛,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產品結構單調,單位產量甚低。至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44818噸,畝產73.5公斤。解放后,通過生產關系的變革與經營體制的改革,大力開展農業基本建設,推廣應用和發展農業科學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但由于“左”傾錯誤影響,發展中遇到不少挫折和失誤,1950~1957年發展是直線形的。1958~1969年,歷經1959、1960兩年大落之后,有所恢復,但仍徘徊不前,直至1969年農業總產值略超1957年,但糧食總產仍未達到1957年水平。1970~1978年,抓“以糧為綱”而忽視全面發展,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但農業整體經濟發展很不平衡。1979年后,經過農業體制改革,農業經濟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迄198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12234萬元,比1949年增長5倍多,年均遞增4.9%。糧食總產量190226噸,比1949年增長3倍多,年均遞增3.9%。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79%下降為57%。種植業總產值中,經濟作物產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2%上升為54%。
200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23.69億元,增長6.3%。實施國家立項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省商品糧基地、煙基工程、土地整理、老區扶建等農業基本建設項目441個,總投入2億元,比增33.3%,完成7.8萬畝農田改造、9座水庫除險加固、10.8萬畝水土流失治理、27個村人飲工程建設,11個村通過省市“家園清潔行動”驗收,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收購煙葉35.4萬擔,煙農售煙收入近3億元,比上年增收7000萬元;林竹、食用菌、茶葉、畜牧等特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增農業加工企業11家,新注冊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11個。發展農村戶用沼氣1500口,投資7884.6萬元完成水利“六千”工程項目35個,“年萬里”農村路網建設順利推進。
2018年,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96億元,可比增長4.4%。其中:農業產值24.69億元,增長4.7%;林業產值11.02億元,增長5.3%;畜牧業產值4.70億元,增長2.9%;漁業產值1.52億元,增長4.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03億元,增長5.0%,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6.14億元,增長4.4%。
2018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6.91萬畝,比上年下降1.1 %,糧食總產量達17.47萬噸,比上年增長1.8%。
肉類總產量1.78萬噸,增長4.7%。其中,豬肉產量1.37萬噸,增長3.0%;牛肉產量0.02萬噸,增長12.3%;羊肉產量0.03萬噸,增長21.0%。年末生豬存欄8.9萬頭,下降5.7 %;生豬出欄17.02萬頭,增長1.4%。全年水產品產量0.98萬噸,比上年增長6.5%。
第二產業
寧化物產資源豐饒,木材、陶瓷、土紙等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在解放前,寧化工業長期停留在以“小五匠”為特征的手工業狀態,發展緩慢。民國《寧化縣志》載:“寧化無實業(工業),非寧人皆坐以待斃也,囿于舊聞,鮮克通變。利蘊于土而不知取,貨棄于地而不知收,因陋就簡,茍安旦夕。”至民國17年(1928年),才購進寧化第一臺木炭內燃機帶動的碾米機,但因維修不善,一年后報廢。迄1949年,除一家私營碾米廠(全年產值18.6萬元)外,其余均為陶瓷、鐵、竹、木、棕以及造紙等手工業,從業者約2000余人,其中近一半是農民。
解放后,隨著電力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工業從小到大,從少到多,逐步增加門類。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通過對私營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至1957年全縣小型工業企業發展到75個,工業總產值60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5%。1958年號召“全民大辦工業”,全縣工業企業猛增至133個,產值達1378萬元。由于忽視辦工業的客觀條件,盲目發展,出現國民經濟比例失調。1960年起一些企業被迫陸續下馬,至1962年僅剩71個企業,產值443萬元。經過調整,1965年工業產值增至87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0%。“文化大革命”期間,工業生產由前16年的平均遞增18%降為10.1%。尤其是1967、1968兩年,經濟管理體系癱瘓,一些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被視為“管、卡、壓”被廢除,停產鬧“革命”,產值連年下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工業經過“調整、改革、整頓、提高”,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指導思想上擺脫自然經濟以及“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用人、就地銷售)方針的束縛,增強商品經濟和經濟效益觀念;在管理上進行改革,1984年起,政府主管部門轉變職能,逐步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逐步將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實行承包責任制;在經營上擴大視野,跨出本縣,走向全國,走上國際,特別是電子工業、化學工業有突破性發展;在所有制方面,在國營企業主渠道的指導下,大力發展集體企業、個體企業及聯營、合營企業,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的競爭機制。據1985年工業普查統計,工業安裝設備擁有值3452.3萬元(其中進口設備649萬元),行業25個,生產門類72個。1987年工業企業發展到161個,職工人數6792人,固定資產原值7253萬元,工業總產值1101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7.37%,9年間工業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4%。
2008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20.73億元,實現兩年翻番,比增49.6%,增速連續6年居全市前列,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3家,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30%,比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量達1.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2%。華僑經濟開發區完成工業產值7億元,占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34%,實現稅收3086萬元,占全縣工業經濟稅收的60%,園區工業聚集效應逐步顯現。
2018全年工業增加值46.98億元,比上年增長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3%。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門類看,采礦業增長18.7%,制造業增長18.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6.3%。工業產品銷售率99.2%,比上年上升0.2個百分點。
2018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的22個行業大類中有18個行業增加值增速在兩位數以上。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比上年增長194.1%,食品制造業比上年增長48.5%,電力、勢力生產和供應業比上年增長23.7%,非金屬礦采選業比上年增長21.5%,紡織服裝、服飾業比上年增長21.3%,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比上年增長17.4%。
2018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75億元,比上年增長16.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34.0%,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90.6元,增加1.69元。
2018全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20.84億元,比上年增長5.9%。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60.47億元,增長10.3 %。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17億元,增長12.4%。其中,限額以上法人企業、大個體和產業活動單位20.95億元,增長19.9%;限下零售額23.22億元,增長6.4%。限上批發業銷售額完成19.97億元,增長22.6%。
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通訊器材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32.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18.8%,金銀珠寶類下降10.3%,糧油食品類增長31.7%,日用品類增長30.7%,家具類增長24.5%,化妝品類增長35.6%,汽車類增長21.0%,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19.2%,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類增長23.9%。
工業園區
城南工業園
寧化縣城南工業園區是福建省政府于1999年批準成立的寧化縣華僑經濟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縣城東南部的城南鄉境內。園區總體規劃面積4.2平方公里,集工業、倉儲、居住、商業服務于一體,是城區發展規劃“一中心四組團”板塊之一。項目建設用地將在完成“五通一平”的基礎上,根據投資額度等情況,按每畝0.1~3萬元的價格出讓,力爭通過3年的努力,逐步把該園區建成實施招商興工戰略、加速工業發展的強磁場和新平臺。園區一期工程規劃占地1.2平方公里、總投資約1.4億元人民幣,現完成入園大橋建設、開發面積1300畝、建成工業廠房30000平方米、員工周轉房10000平方米。園區出臺特惠招商政策,歡迎社會投資參與園區開發,致力發展優勢產業、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培育和孵化高新技術產業,重點引進林竹(含林化、林藥)產業,特色食品產業,紡織、服裝、箱包相關產業,礦產品深加工產業,金屬加工、機械電子產業,以及現代綠色、高新技術產業,現已入駐企業15家。
翠江生物工業園(規劃中)
距城區2.5公里,毗連東線省級干道,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正策劃申報國家級生態工業園。“留青山綠水,建工業新城”,園區規劃為綠色產品加工區、生物醫藥產業區、綜合利用加工區、保鮮倉儲物流區、工業化種植示范區、物流商貿生活區。
寧化現代農業園(規劃中)
位于省道沿線的城郊區帶,旨在承接和引進臺灣現代農業,推動寧化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科技化推動,規劃控制面積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距城區2公里、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擴展區沿線布設、控制面積3平方公里。
寧化縣在全縣各級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校園中試運行“數字寧化·智慧創城”平臺,進一步推進文明縣城創建工作有效開展。
“數字寧化·智慧創城”平臺是寧化縣利用互聯網和手機應用助力創城的新嘗試。該平臺分為網頁版和APP兩種形式,網頁版設計了創城一張圖、日常巡查、創城督查、單位自查、測評體系、基礎信息、決策分析等7個板塊,具備日常巡查、部門自查、問題上報、問題受理、問題分辦、整改反饋、監督考核等功能。APP則分為部門待辦、部門上報、部門自查板塊,責任單位可隨時隨地處理創城辦分辦的問題件,對標對點督查職責范圍內的創城實地測評點,同時,該APP兼具城市管理“隨手拍”功能,實現問題實時上報,及時處理。
“數字寧化·智慧創城”平臺將城市管理、創城工作、文明單位三者之間進行有效連接,暢通了溝通交流渠道,有利于便捷、高效整改創城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進一步強化文明單位、文明縣城創建管理。該平臺試運行結束后,將常態化使用。
寧化縣位于北緯25°58′—26°40′、東經116°22′—117°02′之間,地處福建省西部,武夷山東麓,東鄰明溪、清流縣,西毗江西省石城、廣昌縣,南接長汀縣,北接建寧縣,是福建通往江西省的一大要沖。境內南北長78.29公里,東西寬68.08公里,總面積2407.19平方公里。主要河道東溪、西溪會合于縣城東郊,稱翠江,縣城所在地稱翠江鎮,距三明(高速經永安)137公里、福州(高速經永安、三明)354公里、廈門(經漳永高速)315公里、泉州(經永寧高速)302公里、江西南昌(高速經石城、南城)380公里、江西贛州(高速經石城、瑞金)226公里。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