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0-05-14 14:33
大小:14.1M
下載地址掃描二維碼安裝到手機
槍炮模擬器游戲歡迎下載,槍炮模擬器(Armory Guns)是一款寫實的槍械拆裝游戲。一比一還原沙漠之鷹、AK47等幾十種知名的槍械炮彈,玩家組裝完槍械后可進行射擊校準,聲音與后坐力也十分真實,感興趣就快來下載吧。
《槍炮模擬器》是個槍械模擬手游,比較有趣的是以大家的手機為對象,槍炮模擬器最新版可以通過模擬持槍動作來操作不同槍械,進行射擊來命中目標得分,解鎖新的槍械類型。
1、數十種不同的武器可以解鎖收藏,通過這些武器來了解二戰的歷史;
2、真實的光效和聲效,帶你體驗真實的射擊玩法,感受獨特的射擊樂趣;
3、體驗熱兵器時代這些武器的強大殺傷力,支持多點觸摸以及閃光燈支持。
1、槍械的射擊聲音非常的真實,不同的武器會有專屬的射擊聲,看你能否通過聲音辨別不同的武器;
2、槍械的種類非常多,不同時期的武器這里都有,而且還有對應的武器分類;
3、槍械射擊時細節刻畫都非常的真實,聲音、槍口火焰、彈殼跳動以及后坐力等等模擬都非常真實。
《槍炮、病菌與鋼鐵》劇變來臨時,如何應對
個人、群體、團隊、企業、國家,乃至世界都有面臨危機和壓力的時候。危機可能來自外部壓力,比如被配偶拋棄或是另一半去世,或者是一國受到另一國的威脅或攻擊。危機也可能在內部觸發,比如人生了病,又如國家內部的紛爭戰亂。個人和國家如何應對危機,
通過個人危機的縮影去觀察國家危機有什么意義,是《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新著《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中嘗試解答的命題。
戴蒙德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會員,《槍炮、病菌與鋼鐵》是他的代表作品。
本文節選自《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曾楚媛譯,中信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原標題《椰林大火的遺燼》。
大多數人在一生中會經歷一場個人的巨變或者危機,有的人還不止一次。有些危機因為我們自身的改變而消解,另外一些卻并非如此。國家也會遭遇危機,而同樣地,一部分危機通過國家自身的變革而順利解決。治療專家從大量關于解決個人危機的研究案例和軼聞中找尋規律,那么,這些結論可否幫助我們認識國家如何化解危機?
作為這本書的開端,我打算講兩個自己經歷的故事來解釋個人危機和國家危機。據說,孩子最初的可信記憶大概從四歲算起,當然有些特定事件能夠追溯到更早的時候;我的情況和普遍的說法是吻合的。我最早的記憶是五歲生日不久后發生的波士頓椰林俱樂部大火事件。盡管(幸運的是)我沒有親歷這場大火,我的父親——一名外科醫生當時的恐慌——讓我間接地經歷了這一事件。
1942年的11月28日,一場大火爆發在人潮涌動的波士頓椰林俱樂部(Cocoanut Grove,俱樂部老板使用的拼寫)。火情迅疾,俱樂部唯一的逃生出口卻被堵;最終492人喪生,還有數百人經歷窒息、吸入煙霧、被踐踏和燒傷的痛苦。波士頓醫療系統的任務如此艱巨——他們不僅要處理大火帶來的傷亡,還要治療那些心靈受到重創的人:比如說傷亡者的親屬,他們因失去至親悲痛欲絕,還有逃過一劫的那些人,他們在幸存的內疚中輾轉反側。十點一刻以前,人們一如往常地相約在在椰林俱樂部,慶祝感恩節周末,觀看橄欖球比賽,又或者是擁抱休假歸家的軍人。時鐘敲響十一下,歡聲笑語泯滅,只殘留冰冷的軀體,受害人親屬和幸存者的生活就此天翻地覆。他們預期的生活脫離了軌道; 他們為親人死去自己卻活著而感到羞愧。有些人失去了自我身份認同中占據關鍵位置的人。這場大火動搖了幸存者以及其余波士頓人(包括當時五歲的我)對公正世界的信念。那些受到懲罰的并非頑劣之輩,也不是惡人:他們就是再普通不過的平凡人,無故喪生的平凡人。
有的幸存者和受害人親屬終其一生被傷痛所折磨。有少部分人選擇結束生命。但是,大部分人在經歷最初幾周的極度痛苦和不愿接受事實的過程后,開始逐漸進入一個緩慢的階段,他們從悲痛到重新審視自己,嘗試重返正軌,然后發現自己的世界其實沒有全然崩塌。許多失去配偶的人后來再婚了。不過,數十年后,哪怕在最好的情況下,在椰林俱樂部大火中涅槃而來的全新身份和火災發生前人們舊的自我“馬賽克化(mosaics)”地共存。在本書中,我們會有很多機會談到這個“馬賽克化”的比喻,這是一種個人或國家內部截然不同的元素艱難共存的狀況。
椰林俱樂部大火提供了個人危機的一個極端例子。但這種極端僅僅是由于不幸同時降臨于如此多的人身上——事實上,受害人的數量之多還引發了另一種危機——正如我們將會在第一章看到的那樣,心理學亟須找到新的解決路徑。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在生活中會直接經歷個人危機,或者間接地經由親屬或朋友去感受危機。無論是只有一個受害者的經歷,還是多達492 人亡故的椰林俱樂部大火事件,痛苦同樣沉重。
我們再用一個國家危機的例子做比較。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我旅居于英國。當時,我和我的英國朋友們都未全然意識到,這個國家正處在一場緩慢而不覺的危機之中。科技領先世界、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英國的獨領風騷曾令其國人為之自豪。彼時,英國人仍沉湎于往日的榮光——全世界最大的艦隊,數之不盡的財富,還有遼闊的帝國版圖。不幸的是,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英國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帝國范圍逐漸縮減,國家實力式微,英國對自己在歐洲的角色感到迷茫,并且不知如何解決長期的階級差異和驟然襲來的移民浪潮。1956年到1961年間,昔日的巨人終于遭到臨頭一擊:英國解散了余下的戰艦,經歷了首次種族暴亂,并開始同意非洲殖民地的陸續獨立;蘇伊士危機更是屈辱地揭露了英國不再躋身于獨立自強的世界大國行列的事實。我的英國朋友很努力地去理解這些事件,并把它們解釋給我這個外鄉人聽。英國民眾和政治家們關于自己國家身份角色的討論在這種種沖擊中愈演愈烈。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