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但是喜歡聽戲曲的年輕人是越來越少了,戲曲可以從孩子就可以培養,這里東坡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這款少兒學戲曲app,對提升孩子戲曲藝術素質和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幫助。
眾所周知,最初的戲劇,是屬于貴族的。它代表了一種精神。當然,這種精神并非是后來我們看到的驕奢,而是戲劇的魅力讓人的修養到達一定的高度。那么作為父母就必須要打破兒童戲劇教育瓶頸,讓戲劇貴族精神還原于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提升孩子的綜合藝術素質,培養孩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和人生價值,真正的成為精神貴族。
在當今少年兒童中,癡迷“奧特曼”、“變形金剛”、“蜘蛛俠”的占80%以上,而知道“哪吒”、“沉香”、“葫蘆娃”、“小兵張嘎”的僅占10%左右。同樣是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為什么知道外國的多,了解國內的少呢?更為嚴重的是“中劣西優”的思潮正在當今青少年中蔓延,過“洋節”,吃“洋餐”、看“洋片”已在青少年中形成一種追求的時尚。這一現象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我想,除去我們對本民族優秀文化藝術宣傳推廣不力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我們在少兒藝術教育中存在嚴重的偏頗所致。亡羊補牢,尤未晚也,現在應是加強這方面工作的時候了。
愿此應用可以為您的孩子培養起好的素質修養。
戲曲藝術是一門傳統的藝術課程,怎樣讓孩子認識、接受并喜歡這門藝術,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筆者根據自身的輔導實踐,談談方法。 視聽引導法 首先,讓孩子試聽一些曲調上富有童趣,曲風上歡快輕松的經典唱段。如:越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京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黃梅戲《對花》等,這些唱段給孩子的聽覺帶來新鮮感,使他們在聽慣“搖籃曲”的音樂環境里,找到新的感知。其次,尋找一些有孩子們參賽或參與的視頻資料,組織試看。這些視頻畫面,讓孩子產生對演唱戲曲唱段的興趣,同時也有演唱戲曲會被大家贊揚的感覺。從兒童心理學上探究,5至7歲的孩子會有一種強烈的行為社會認同欲,這個時段的價值觀,往往受大人們思想所牽引,也被社會的周邊環境所影響。 講述接觸法 用講故事的方法,讓孩子了解我們祖國戲曲藝術的博大淵源,如《花木蘭從軍》、《樊梨花》、《哪吒鬧海》等,這些劇目都非常有故事性,講述這些傳統的戲曲故事,一方面滿足了孩子愛聽故事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又讓他們了解我們民族戲曲文化異彩紛呈的局面。在講解這些故事時,融入一些傳統戲曲的程式動作,如“掩面而泣”、“舉杯喝酒”等,讓孩子了解現代生活動作與戲曲表演動作的差異,這些差異使他們產生興趣,從而嘗試著做,在好玩中用模擬接觸與孩子形成輔導互動。 綜合傳遞法 要想培養孩子對戲曲藝術的愛好,光有“聲”、“形”的引導是不夠的。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戲曲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她的藝術魅力在于以演員為主體的表演藝術基礎上,融合了傳統美術、傳統時空藝術、傳統民族音樂、傳統雕刻造型藝術的綜合藝術。這些綜合藝術美無不體現在各個戲曲表演中的每個環節,特別是在戲曲人物和戲曲故事中尤為突出。 戲曲人物中一般除了龍套角色,每個人物都有唱腔,而戲曲人物的唱腔部分本身就是民族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還有不同節奏的鑼鼓經、曲牌等;表演時人物也一定有亮相,“亮相”就是我們中國戲曲獨有的造型藝術,各種戲曲中的“臺步”、“指法”,也應該列屬造型藝術范疇之內。 針對這些戲曲元素的綜合啟迪,輔導中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地不斷傳遞:讓孩子練練臺步、學學指法、聽聽唱腔、由淺入深,讓他們熟悉鑼鼓經、擺亮相、練工架,再讓他們學一些程式化的表演手法。如開門、關門、劃船、抬轎等,通過一段時間的引導、了解、接觸,把若干程式按生活邏輯和舞臺邏輯結合起來,再根據孩子自身的條件確定行當。如;小生、花旦、彩旦、老旦等,選上幾段適合他們的唱段,抓住孩子好奇好問、好動好學的心理特點,把握時機,讓一些接受能力較快的孩子做示范表演,起到相互學習、相互督促、相互指正的作用。在這過程中,既挖掘了孩子的藝術潛能,也發揮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既增加了孩子對戲曲藝術知識的了解,也為他們打開通向戲曲之門。要強調的是,要學以致用,學演結合,要讓他們把所學的曲目和段子,經常、反復演練,并對他們所取得的成績與進步加以肯定和贊揚,讓他們感覺學中有樂,樂在其中,在演練中發現戲曲藝術的真、善、美。 實踐展示法 經過系統訓練后,孩子有了想展示自己的欲望,作為輔導員也要創造一切條件,為孩子搭建演出實踐平臺。如讓孩子在自己班上表演一段唱腔或一組身段等,此外,一旦有合適的演出活動,盡量安排他們的節目參演,在演出實踐中得到鍛煉。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