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浙江高考語文真題答案已經出來了!你可以在考完試后快速的查看試題答案,讓你可以在第一時間估算自己的考試分數,需要的可以使用哦!
2017年浙江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預覽
一、語言文字運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且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風靡(mí)各大城市的共享單車給大眾出行帶來了便利,但亂停亂放,妨礙交通,成為城市“爛瘡(chuāng)疤”,則與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馳。
B.某某快遞公司陷入“自噬(shì)”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擴張帶來的后遺癥;加盟模式曾是其業績突飛猛進的密訣,但也是動搖其大廈基石的蟻穴(xué)。
C.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網上刷屏,開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ú)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的極為拙劣”,便讓很多人不禁(jìn)潸然淚下。
D.作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動》真實再現了那場發生在金三角的緝(jī)毒戰役,片中抓捕過程之驚險,戰斗場面之慘烈,令人咋(zé)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后2-3題。
有人曾將人工智能與人類之間存在的微妙關系,稱為“智慧爭奪戰”。[甲]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歐洲開啟了“人腦項目”,集神經科學、醫學和計算機等多領域為一體,試圖從科學高地上把握技術。這種“智慧競爭”不只是人類腦科學研究的自我趕超,更包括心理與情緒在內的自我認知。
讓這場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紅利,這是時代付與我們的使命。[乙]不管達到臨界值,越過人類智能綜合的“奇點時刻”能否到來,我們都應當從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華那獨一無二的想象與思考,理性與善良。[丙]這或許才是人類認識自己、激發潛力的關鍵所在。
2.文段中加點的詞,運用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啟;B.付與 ;C.不管 ;D.獨一無二
3.文段中畫線的甲、乙、丙句,標點有誤的一項是(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3分)
A.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成功后,各參研參試單位紛紛表示,要發奮努力把大型客機打造成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制造強國的標志性工程。
B.《朗讀者》開播后,許多光電名嘴、企業職工、機關干部、退休教師、留學生吟誦社等朗誦愛好者,紛紛加入文化經典朗誦的行列。
C.“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發展勢頭迅猛:無論是在大學校園,還是在產業園區,抑或是在街道社區,各類創業創新賽事如火如荼。
D.桃花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態環境和諧優美、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生態鄉,制定了五年發展建設規劃。
5.歸謬法是指為反對錯誤觀點,先假設這個觀點是正確的,由此推論得出荒謬結論的論證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寫一句話。要求:符合歸謬邏輯,句式基本一致,語言簡潔明了。(3分)
例句:如果作品水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誰也不懂的東西就是世界上的絕作了。
6.根據下面的詩句,描寫一個場景。要求:①運用第三人稱,有心里描寫;②語言連貫、準確、生動;③不少于100字。(6分)
小路上,有十八臺階/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數臺階上的螞蟻/我要把螞蟻,數回一個童年
□□□□□□□□□□□□□□□□□□□□□□□□□□□□□□□□
二、現代文閱讀(共3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10分)
社會傳播過程中至少要求兩個人。他們結成信息分享關系,共享一套信息符號。結成傳播關系的目的是尋求信息、勸說、傳授、娛樂或其他。目的不同,參與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娛樂的人愿意“懸置懷疑”;預料對方會勸說的人將加強防范。然而,無論扮演什么角色,參與者總是要根據自己的認知需要,調動各種資源和傳播技能,編制信息代碼,將他編制的符號發送給對方。我們將這樣的傳播行為稱為A類傳播行為。白紙黑字的符號可以長期保存,手勢或面部表情或講出來的話則稍縱即逝。無論時間長短,在傳播過程的某個時刻,這些符號都獨立存在,脫離了參與傳播的雙方。
接受訊息的參與者,將根據自己的認知需要,調動各種資源和傳播技能,決定是否接受對方發出的符號。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認知地圖對這些符號進行學科&網加工。我們將這些行動稱為B類傳播行為。第二個參與者也可能要進行編碼,這些編碼多半是非正式的、無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號,表示有沒有興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號;第一個參與者對第二個參與者的信號進行解碼,將其當做反饋。如果情況需要,第二個參與者還可能進行正式的編碼,發出這些符號,轉而進行A類傳播行為;反過來,第二個參與者的A類傳播行為又可能引起第一個參與者的B類傳播行為,如此等等,循環往復。
換言之,任何訊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顯行為。如上所述,訊息不像電流,電能沿電線流動,抵達燈泡,燈泡隨即發亮。誠然,有些反應嵌入本能,近乎自動;例如,一聽見汽車喇叭聲,一聽見“失火了”的呼喊,我們就很快做出反應。然而即使這些快速反應也要經過一些中間步驟。首先我們要聽到那樣的聲音,然后我們要對它進行解釋:“他是在對我鳴喇叭嗎?”“哪里著火了?”外在符號影響行為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改變形勢在他心中的印象。外來符號到達時,如果接受這決定利用其中的訊息,他首先要加工這一訊息,加工的根據是他儲存的形象;一般地說,產生的結果可能有幾種:證實既存的構想,稍許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來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變信仰一樣,徹底改變原有觀念的情況是極為罕見的。然而,改變信仰的現象的確時有發生;同樣,感覺突變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聽說自己的房子著火時,腦海里對情況的感覺就會突變,迅速的反應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7.下列對文中A類傳播行為和B類傳播行為的解釋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A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編制信息代碼并發送符號,B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決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對方發出的符號。
B. A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調動各種資源和傳播技能編制符號,B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根據自己的認知、調動各種技能接受符號。
C. A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根據自己的認知需要和資源編制符號,B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決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對方發出的符號。
D.A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編制信息代碼并發送符號,B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根據自己的認知、調動各種資源接受符號。
8.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傳播過程中的雙方結成信息分享關系,第一個參與者是訊息的傳播者,第二個參與者是訊息的接受者;兩者角色可以轉換。
B.勸說參與者和娛樂參與者,由于傳播行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勸說者會加強防范,追求娛樂者會“懸置懷疑”。
C.如果需要,傳播過程可以循環往復,B類傳播行為者可以轉為A類傳播行為者,A類傳播行為者可以成為B類傳播行為者。
D.接受者接受一些訊息,如汽車喇叭聲、“失火了”的呼喊聲,感覺會發生突變,不需要加
2017新高考成績計分方法
考生總成績750分=語文150分+ 數學150分+外語150分+ 選考的3門一共300分(100*3);
統一高考招生計分分兩塊:語、數、外直接計卷面分;選考科目計等級分。即:以同科同次高中學考成績合格為賦分前提,起點40分,相鄰等級分差3分,最高為100分。
比如某次考試后,某考生物理卷面成績89分,按比例,可以位列全省最好的第一等,于是在計算高考等級分時,該考生物理成績可以滿分100分計入高考總分;而另一考生物理卷面成績88分,但按比例,只能位列全省第二等級,計入高考等級分時即以97分計入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