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兩個月就要高考了,高三學子們在這最后緊要關頭要更加努力,不辜負這么多年的努力白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一份2017年衡水中學調研卷理綜四試卷及答案,答案非常詳細,歡迎大家前來下載!
高考物理:常考題型+解題方法匯總!
題型1 直線運動問題
題型概述:
直線運動問題是高考的熱點,可以單獨考查,也可以與其他知識綜合考查。單獨考查若出現在選擇題中,則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與圖像結合;在計算題中常出現在第一個小題,難度為中等,常見形式為單體多過程問題和追及相遇問題。
思維模板:
解圖像類問題關鍵在于將圖像與物理過程對應起來,通過圖像的坐標軸、關鍵點、斜率、面積等信息,對運動過程進行分析,從而解決問題;對單體多過程問題和追及相遇問題應按順序逐步分析,再根據前后過程之間、兩個物體之間的聯系列出相應的方程,從而分析求解,前后過程的聯系主要是速度關系,兩個物體間的聯系主要是位移關系。
題型2 物體的動態平衡問題
題型概述:
物體的動態平衡問題是指物體始終處于平衡狀態,但受力不斷發生變化的問題。物體的動態平衡問題一般是三個力作用下的平衡問題,但有時也可將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廣到四個力作用下的動態平衡問題。
思維模板:
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兩種:
(1)解析法:解決此類問題可以根據平衡條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變化;(2)圖解法:根據平衡條件畫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圖,根據圖像分析力的變化。
題型3 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問題
題型概述:
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問題常見的模型有兩類,一是繩(桿)末端速度分解的問題,二是小船過河的問題,兩類問題的關鍵都在于速度的合成與分解。
思維模板:
(1)在繩(桿)末端速度分解問題中,要注意物體的實際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時兩個分速度的方向應取繩(桿)的方向和垂直繩(桿)的方向;如果有兩個物體通過繩(桿)相連,則兩個物體沿繩(桿)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過河時,同時參與兩個運動,一是小船相對于水的運動,二是小船隨著水一起運動,分析時可以用平行四邊形定則,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問題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問題則需要用圖解法分析。
題型4 拋體運動問題
題型概述:
拋體運動包括平拋運動和斜拋運動,不管是平拋運動還是斜拋運動,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將速度分解到水平和豎直兩個方向上。
思維模板:
(1)平拋運動物體在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在豎直方向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其位移滿足x=v0t,y=gt2/2,速度滿足vx=v0,vy=gt;(2)斜拋運動物體在豎直方向上做上拋(或下拋)運動,在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在兩個方向上分別列相應的運動方程求解。
題型5 圓周運動問題
題型概述:
圓周運動問題按照受力情況可分為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和豎直面內的圓周運動,按其運動性質可分為勻速圓周運動和變速圓周運動;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多為勻速圓周運動,豎直面內的圓周運動一般為變速圓周運動。對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重在考查向心力的供求關系及臨界問題,而豎直面內的圓周運動則重在考查最高點的受力情況。
思維模板:
(1)對圓周運動,應先分析物體是否做勻速圓周運動,若是,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等于向心力,由F合=mv2/r=mrω2列方程求解即可;若物體的運動不是勻速圓周運動,則應將物體所受的力進行正交分解,物體在指向圓心方向上的合力等于向心力。
(2)豎直面內的圓周運動可以分為三個模型:
①繩模型:只能對物體提供指向圓心的彈力,能通過最高點的臨界態為重力等于向心力;②桿模型:可以提供指向圓心或背離圓心的力,能通過最高點的臨界態是速度為零;③外軌模型:只能提供背離圓心方向的力,物體在最高點時,若v<(gR)1/2,沿軌道做圓周運動,若v≥(gR)1/2,離開軌道做拋體運動。
高考物理復習需要注意什么?
一、復習以“教材為本”,明確教材是高考的立足點,而不是高考的全部內容
必須以教材為本,認真使用好統編或推薦的教材,而不必一味地鉆入高考復習的各種資料中。但必須認識到,教材本身有相對的穩定性,一般跟不上知識、技術的發展。近幾年的高考物理試題中,越來越多地出現了一些以人們關心的自然現象和現代科技發展中的新問題為題材的題目(信息題)。因此,在高考復習中,既要依據教材搞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復習,也要結合高考實際,在復習中相應補充一些新知識、新信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如,在復習電學時補充一些關于超導現象、等離子體和磁流體發電機等知識;在復習幾何光學時補充一些有關光導纖維的應用知識;在復習原子物理學時補充一些關于激光的知識;在復習圓周運動和萬有引力定律時補充一些關于衛星、空間站、登月、太空探測等最新知識。這樣復習,使學生既掌握了基礎,又拓寬了知識面,既有利于學生解答傳統基礎題,又有助于提高學生解答信息題的信心。
二、復習以“大綱為綱”,明確大綱是高考的基本要求,但不是發展智能的封頂框框
教育部統一頒發的物理高考大綱,對物理高考復習提出了基本要求,無疑是要貫徹執行的,但考慮到高考命題的靈活多樣性,如高考命題中有混選題、設計性實驗題、信息題等,均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有較寬的知識面和較強的能力。高考的改革和發展啟發我們:在高考復習中必須把落實大綱要求和充分發展學生的智能高度結合起來,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復習應“重視概念”,深刻理解概念和規律的物理意義,而不是死記硬背定義和公式
物理概念和基本規律是分析和解決物理問題的基礎和依據。用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關鍵在于真正掌握物理意義,這是物理和數學的本質區別。有些物理問題,從數學角度來看,計算簡單,但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并得出正確結果,學生往往感到難度很大,特別是高考中的混選題,有些選項模棱兩可,使學生無從下手。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真正掌握物理概念和基本規律的物理意義。如在復習運動學知識時,我們沒有必要讓學生死記硬背平拋運動公式,而應在學生掌握和兩個變速直線運動公式的基礎上,講清楚在不計空氣阻力的情況下,平拋運動是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和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兩個方向的分運動具有各自獨立互不影響和運動時間相等的特點。使學生由此及彼,靈活運用。總之,在復習中教師應盡最大努力講明物理的真諦,灌輸學習物理的正確思想方法,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復習應“精講多練”,采用“少、精、活”的啟發式,而不是“多、繁、死”的題海戰
在高考的壓力下,許多學校和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入了題海戰的死胡同,高考復習要敢于頂住這股壓力,要堅決摒棄課堂復習中的“多、繁、死”題海戰。提倡“精講多練”和“少、精、活”的啟發式,即課堂上教師所講的例題和要求學生做的練習題必須是精選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靈活性的少量題目,教師要注意講得精、講得少、講得活(舉一反三,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要把主要時間留給學生思考、討論和做練習。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少、精、活”呢?一要緊扣高考大綱,重視學生實際,突出重點難點,使學生的思想集中在高考大綱要求的知識中思索,引導學生把基本知識弄通弄懂,并能靈活運用。二要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提的問題既是復習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又能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分析問題既要因勢利導、順理成章,又不包辦代替,限制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解決問題既要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又要啟發學生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如,復習向心加速度時,學生對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大小不變,而又有加速度感到不易理解,教師應兼顧強調速度的矢量性質,啟發學生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速度的變化”,使學生加深對加速度概念的認識,然后推導出。接著教師提出問題:例如,要求學生從向心加速度出發,尋找其他導出的方法。學生容易想到可以將勻速圓周運動看作兩個簡單的直線運動的合運動,由此導出向心加速度的計算式。再如,在復習《電場》一章,講到電場強度時,在簡要講解有關的知識點后,可以出示一個關于等量點電荷連線中垂線上的點的場強問題的題目,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
通過一題多變的訓練,能很好地實現教師少講、精講、活講,學生多練、精做、活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復習應“加強實驗”,突出知識的應用和技能的掌握,而不是“紙上談兵”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實驗的知識和技能是物理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考實驗復習決不能搞“紙上談兵”,走“黑板上講實驗,練習上寫實驗,考試時背實驗”的歧途。本人的做法是:把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再做一遍(有條件的可改為由學生自己動手做),把高考大綱中要求的學生分組實驗重開兩次。第一次是分散實驗,即在分章節復習時講到哪個實驗就做哪個實驗;第二次是集中實驗,也叫開放實驗,即在第二輪的專題復習中開設“實驗專題”,用一周的物理課及部分課外時間,搞實驗開放周,由學生自由地把所有實驗再做一遍,并就高考中的一些基本實驗和熱點實驗(如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及其變形實驗)進行改進,把一般性實驗改為探索性、研究性、設計性實驗,要求學生在掌握實驗基本原理及方法的基礎上,多角度、多層面地進行研究和設計,教師則在學生中巡回指導,與學生一起討論。這種做法使實驗真正成為“實戰”而非“空談”,有利于學生真正掌握實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效果顯著。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