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價值觀 馬云“小題大作”
此次阿里巴巴清理掉的有欺騙行為的“中國供應商”客戶數量僅有1107名,比例小到僅占阿里巴巴供應商的0.8%。換成其他公司,此種情況一般家丑不外揚, “內審”模糊處理了事而已,為什么阿里巴巴方面卻對直接責任的銷售人員“痛下殺手”并讓高管引咎辭職呢?對此,馬云在致內部員工的一封公開信中表示,“對于這樣觸犯公司價值觀底線的行為,任何的容忍姑息都是對更多誠信客戶、更多誠信阿里巴巴人的犯罪!我們必須采取措施捍衛阿里巴巴價值觀!這是公司成長中的痛苦,是發展中必須付出的代價。痛,但別無選擇。”馬云的行為實際上又再次敲響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成長的商道警鐘。
最近,中國供應商欺騙事情,馬云揮淚“斬”衛哲——阿里巴巴CEO衛哲辭職,李旭暉也辭去執行董事和首席運營官職務。
五六年前,《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藍皮書揭示我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9年,姑且不論這種說法是否準確,但相當多的民營企業“壽命短”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此,有的企業家進行了自我反省,不少學者也作了很多探討,揭示了不少“死因”,譬如:決策急躁、模糊、浪漫,盲目多元化,心胸狹窄、集權情結重,人才使用不當,急于兩權分離造成權力失控,投機心態重、不遵守游戲規則,熱衷于資本運營,短期行為嚴重、缺乏長遠發展戰略,財務管理混亂,對外部環境反應遲鈍,擅長官商聯結、拙于創新與品牌建設……等等,但背后可能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商術發達而商道缺失。
環顧周遭,我們可以發現,沒有哪一代中國人像現在這一代那樣由于缺少財富而感到極度的痛苦,沒有哪一代中國人像現在這一代那樣把發財的欲望膨脹到空前的狀態,沒有哪一代中國人像現在這一代那樣毫無顧忌地追逐財富,沒有哪一代中國人像現在這一代那樣有那么多的發財智慧和賺錢手段。
書肆中充滿了大受歡迎的權術謀略類的書籍,現實中商家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法,都讓人感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商術極為發達的世界。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中,渴望追逐財富,多想一些發財致富的點子,多運用一些謀略制勝,這本無可厚非,而且市場經濟的突出功能就是通過競爭和價格信號的傳遞,來充分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創新力。但是,越過法律界限,超出道義規則,一味不擇手段地追逐財富,不能理性地抵御危險的誘惑,不能理性地引導自己的逐利行為,不注重以道義規則來吸引整合各種資源、合理調節分配交易中的利益,其結果就是眾多企業難以持續發展。
那些優秀的企業為什么能持續成長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信奉、遵循什么樣的商業道德倫理準則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李嘉誠先生曾說過這樣的話:“建立個人和企業良好信譽,這是資產負債表中見不到,但卻是價值無限的資產。”“因為我公道公正,很多年來,很多機遇都是跟我合作的人送來、追來給我的。這一點是我的一個秘密。”新希望公司的CEO劉永行也說:“我嚴守商譽,人家就會把我看得很高,會更加信任我,
我就獲得了更多的商業機會。”從他們的言論和掌領企業的發展中,我們不是就可以發現眾多深刻的成功秘訣嗎?民企老板們是否都能充分體認這之中的商道內涵及其功能呢?
商道的實質內涵簡單說就是:以義制利,義以生利,見利思義,義利合一。其基本道理就是,以理性道義準則來規范、引導逐利行為,由此積累聲譽資本,進而可以吸引更多的資源,引發更多的商機,從而可以“生利”、增加財富,由于在利益面前不會一味不擇手段地追求,因而就會抵御過度的冒險和危險的誘惑,就會很少樹敵,就能尋求與交易各方共贏的結果。即使不能共贏,那也應該是以公正的規則公平競爭,擇優勝出。這樣,個人或企業就擁有很高的信譽度,就會“義利合一”,就成為愈加受人尊重的商人或企業,由此可以帶來新的資源和商機,進入人生事業和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誠然,人們可能會說,我愿意遵守商道,但是不講商道的人太多了,結果我講商道就會吃虧。這種說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性。但是,人人不講商道的交易是無法達成的。因為人人都在時時刻刻地提防,防止自己吃虧,因而交易成本特別高,結果是人人都不能獲利,人人的事業都得不到拓展。俗話說,你能騙人一時,不能騙人一世。于是可發現,真正注重和遵奉商道的人或企業贏得了信任和商機,吸引和整合了資源,能從困境中走出來,能從逆境中突圍,能獲得更強的持續成長的能力。遵守信奉商道的人有時難免吃虧,但他越來越能夠識別那些不守信用的人或企業,避免同他們做生意;有頭腦的素質高的企業家會逐步聯合起來,制定制度規則,對那些破壞本地和行業商業信譽、從而影響他們企業正常運作和發展的不守商道的個人或企業實施懲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健全,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會更加重視商道的價值,那些信用、聲譽不好的個人或企業被市場淘汰的比例會越來越高。
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意識到商道的重要性,已帶領企業進入到商道建設階段。這個階段有以下幾個特點:重視信用、聲譽資本積累;商業道德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日益濃厚;重視義利合一為基礎的高素質管理團隊建設;注重打造幸福企業,更關注員工的成長,讓更多的員工能合理分享企業的收益。這幾點代表著當代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發展的新階段,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真正根基,是企業長期可持續成長的生命線。越是盡快進入這個階段的企業,就越有能力躍出“短命”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