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國務院《推進三網融合的總體方案》發布,2010年被稱為中國三網融合“元年”。但是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三網融合恐將遭遇夭折。原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上周末辟謠說,三網融合目前正在積極、穩妥地開展試點。
“三網融合”大勢之下,傳統媒體如何迎戰。在昨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傳媒產業高峰論壇”上,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黃升民昨日表示,“三網融合”將迫使內容提供商的媒體轉型,改革內容交易體系勢在必行,應該成為“內容銀行”。不少媒體從業者昨日也提出,深度、權威有公信力的內容可抵御新媒體的沖擊,同時付費也是大勢所趨。 傳統媒體需突出深度、權威《經濟觀察報》社長劉堅昨日表示,新媒體沖擊下,當前不少傳統媒體仍表現出不小的增長,但是這種增長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整體在增長。
新媒體沖擊,傳統媒體如何生存?鳳凰新媒體副總裁劉書表示,在“三網融合”之下,現在的新媒體在蓬勃發展中,一些部分專業的媒體,因為其專業深度和閱讀深度、思考深度,反而變得更稀缺了、更有價值了。
《新京報》社長戴自更也表示,宏觀面上來講,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的沖擊是不可爭議的事實。不過新媒體可能會在介質上,對傳統媒體有沖擊,但對核心內容沖擊很小。他表示,無論千變萬化,內容總是需要的,讀者要得到一些權威的有公信力的信息,這是核心,即內容的介質可能隨時代而變,但是內容提供者不會消亡。
對內容財產掌握支配權
黃升民表示,傳媒業由內容、傳輸、終端服務構成,三個環節構成了非常重要的一個產業鏈。對于傳統媒體來講,應該搭建一個大的信息平臺,成為一個“內容銀行”有償提供內容。內容生產者必須有對自己財產的支配權利,因此必須要形成新的交易體系,這樣才能夠保證內容提供商,在無限傳輸的情況下有自己的分享的權利。
“內容為王”需制度保障
“互聯網很多的時候是不生產內容的,甚至是對內容的一種盤剝。”黃升民表示,現在有觀點認為無論如何發展“內容為王”,但是事實上如果現有的版權制度和現有的內容產業不做一些重大的調整,內容無法為王。
黃升民說,如果傳統的媒體將內容交易的體系建構起來的話,未來發展空間就更大了。他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現在已經到了改變交易體系的時刻,不過改革這個交易體系仍需要政府機構引導。
付費將是大勢所趨
不僅是“內容銀行”提出了要對內容財產掌握支配權,建立新的利益分享模式,當前不少傳統媒體在自建的網站上,已經對所提供的內容要求支付。不少傳媒從業者認為,這種數字付費用戶范圍應該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