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MD的話說,APU融合了CPU和GPU, 把原本是三大部分的3A平臺‘融聚’在一片只有75平方毫米大小的APU芯片上,實現所有數據一站式加速處理。這種創新,終結了x86架構誕生(41年前)以來CPU和GPU在運算中分開工作的傳統。從而達到降低體積,減小能耗,提升每瓦性能比的作用,最終實現加速的互聯網體驗、高速流暢的高清視頻播放、流暢逼真的3 D游戲體驗。
其一,中國擁有互聯網用戶近5億,網速全球倒數第一,由于3G發展緩慢,網民增速過猛,能夠為網民提供良好用戶體驗的技術,產業鏈一呼百應。宏碁、華碩、戴爾、富士通、惠普、聯想、微星、三星、索尼、東芝等OEM廠商以及微軟、暴風影音、光宇華夏等軟件與應用企業紛紛表示追隨。
其二,除了瀏覽網頁,便是視頻。中國視頻用戶,據權威機構調查,89.3%的網絡視頻用戶在新電影上映后去網上查找觀看,僅2011年初在中國熱播的《宮》電視劇在線瀏覽用戶超過了2億次,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呀?能為視頻帶來流暢清晰體驗的技術也是適逢其時。
其三,隨著ipad2瘋狂上市,平板電腦、筆記本、上網本有取代傳統PC的趨勢。因為其耗電、占用空間大、輻射大、攜帶不方便等因素PC市場受到較大影響,但是,PC市場中國不盡然。譬如,中國網游用戶應是世界第一。如果能夠在3D游戲效果上有所突破,仍然擁有不錯的潛力。更何況,在中國擁有9億農村用戶群體,百分之八十以上家庭連最基本的PC也沒有得到普及。
英特爾只是將CPU和GPU在硬件層面捆綁集成,缺乏軟件層面的開發支持和應用融合,而AMD卻取得了突破,讓PC行業柳暗花明。知名網站Sandybridge的調查,在問及“英特爾和AMD均推出集成了顯卡的處理器,你更看好誰”時,8,000多受訪對象中近60%都表示“更看好AMD”,顯然后者近期的“6系芯片缺陷事件”,在消費者心中造成了很大的后遺癥。
此前,筆者曾在《AMD“蝶變”對中國IT業影響幾何?》一文中做了分析,在2008年,AMD突然在Logo下面多了一行 “融聚未來”字樣,這不能單純理解為CPU、GPU和芯片組的“融合”,而是AMD對于全球IT產業融合趨勢的洞察,是AMD中國戰略的前瞻。筆者推測,這種融合理念不僅僅在PC方面這么簡單,很可能在移動設備等方面未雨綢繆。
英特爾在移動設備方面,占據優勢,但是,從大的移動市場看,似乎并不太適應中國市場。舉一個例子:2007年9月,英特爾大連建芯片廠,在大連建芯片制造廠前,第一步就是讓大連這個城市提供以Wimax技術為寬帶的接入,研發WiMax的芯片組,直接排斥中國的3G技術。先不說英特爾Wimax在大連做得怎么樣?2010年7月英特爾正式宣布解散WiMax部門,原因不明,為此還激怒了一批臺灣廠商。再看看中國三大運營、地方政府,國家寬帶戰略、光纖城市、無線城市,還有誰在提及Wimax技術,就連Wimax中國鐵桿粉絲闞凱力教授對此技術也閉口不談了。國外媒體預測LTE將在未來2年取締WiMAX網絡。在LTE與WiMAX的雌雄交鋒中,最終誰能獨領風騷?中國市場已經給出了答案。
從1981年推出世界第一臺PC誕生,PC應用領域早已從最初的科學計算,走向高清視頻播放、大型3G游戲、瀏覽網頁等無處不在的富媒體應用。而在中國3G時代,“融合”是大方向,“三網融合”被中國提升到國家的高度。
英特爾由于在全球攤子鋪得太大,細分到中國市場,策略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果AMD利用更加“本土化”的優勢,抓住中國市場,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轉機。